[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這首《菩薩蠻》為淳熙二、三年間(1175—1176)辛棄疾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書寫于造口壁上的一首詞。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這記載有助于我們體認本詞的意蘊。辛棄疾身臨造口,懷想頗有家國之思的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純屬情理中事。
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清江即贛江。《萬安縣志》:“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詞由百余里外的郁孤臺,順水勢一瀉而至眼前的造口。詞人視一江清水為行人之淚。此淚,實為建炎間四海南奔之際,多少逃亡者的悲苦之淚,多少仁人志士的激憤之淚,自然也包含著痛隆祐被追的傷心淚,詞人憂世念國的忠憤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東北望。遙望京都,國運不濟,可惜被無數山遮擋住。清江水奔突而去,情如不禁之野馬,重重山擋住視線,前景難以看清。這二者的尖銳矛盾,構成火山欲噴之勢,更使人感到詞人內心的憤然不平之氣。
詞的下片宕起一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上片將水與山的關系集結于人來體現,人淚落清江,人西北望而為山所阻。這里則將水與山直接關連。青山遮不住,這兒遮不住的不再是人的視線,而是清江水,因而繼之以“畢竟東流去”。詞人意在說明滿有行人淚水的清江水,以勢不可擋之勢東流,即就是無數山也難以遏止。但現實又使他陷入深沉的愁思,那亂山深處鷓鴣的“行不得也哥哥”的鳴聲,使他迷惘、困惑。南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忠臣烈士無由進身施展才智,個人的悲憤、國運的衰微,使他也只有淚灑清江而已。
這首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的沉痛情懷,對靖康以來淪喪國土的深情懷念,也吐訴了幽憤難明的情思。全詞固然為愛國精神的絕唱,而其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僅是詞中有機部分,且因其切合物理,詞句圓轉,又往往為人們摘引以表客觀規律不因外力而改變。水向東流,晝夜不息,這是地勢使然。途中即使遇到千山萬巖,它盤旋曲折,還是尋求到出路,依然東流不休。正由于此語含有如此哲理,因而人們表述同類意念時,也就自然借用這極為生動形象的詞句。
上一篇:《莫厘峰·[清]吳偉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薤露歌·[明]劉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