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步高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這首詩是愛國大詩人陸游的絕筆。《四朝聞見錄》云:“至公之終,猶留詩以示其家云:‘王師剋復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瘎t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簀之時矣。”對此,學術界亦無爭議。而于陸游之卒年,則說法有所不同。《宋史》本傳謂:“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曰:“嘉定庚午年八十六而終?!鼻迦隋X大昕《陸游年譜》曰:“(嘉定三年)是歲先生卒,先生題藥囊詩有‘殘暑才屬爾,新春又及茲’之句,又未題詩云:‘嘉定三年正月后,不知幾度醉春風?’則正月間先生尚無恙?!蹦壳埃懹蔚淖淠陜A向定于嘉定三年(1210),故《示兒》詩也作于這一年。有一些書仍持嘉定二年之說,似不妥。在此之前,太師韓侂胄發動的開禧北伐因賣國賊史彌遠政變而徹底失敗,史彌遠等與金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增歲幣三十萬,犒軍錢三百萬兩,甚至將韓侂胄、蘇師旦兩人首級送金軍。主戰派被貶殺殆盡,愛國詞人辛棄疾逝世后,也還因支持過北伐而被追貶。為抗金北伐事業呼喊過一輩子的老詩人陸游也因與韓侂胄有過交往而被視為晚節有虧(見《宋史》本傳)。抗金復國大業受到了嚴重挫折,這時,年已八十六歲高齡的詩人也走到他人生的終了。盡管如此,他臨死之前還寫下這首名垂千古的絕筆詩,成為《陸游集》中最著名的作品。
起句顯得很豁達開朗,“死去元知萬事空”,愛國詩人早已置自己的生死安危于度外,也沒有任何忌諱。古往今來,以“死”字開頭的詩可能獨此一首,詩人已是垂暮之年,他并不怕死。他并不相信封建迷信的那一套?!叭f事空”三字,把一切都看得相當透徹,這并非佛家之“空”,而是近于無神論的達觀。下句“但”字一轉,似乎詩人并不真的覺得萬事成空,還有放心不下的事,這就是“不見九州同”。九州,是中國古代所設立,《書經·禹貢》謂,九州指冀、豫、雍、揚、袞、徐、梁、青、荊九個州。古詩中常以之代指全中國。陸游逝世時,古九州中的北方多州已均成了淪陷地,當然不見九州之同。詩于“不見九州同”之前猶冠一“悲”字,因為這是詩人臨終前最感放心不下,也是最感痛心之事。詩人一生立志報國,以掃清中原,統一祖國為己任,但始終不得重用,而終于“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訴衷情》)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始終以祖國不能統一為恨事,至死不忘。
詩的結尾二句更值得千古傳誦,他囑咐兒孫:待“王帥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王師,南宋王朝的軍隊,北定中原指收復中原。乃翁,你的父親,指詩人自己。他希望家里祭祀時,不要忘記把這一喜訊告訴他。詩人赍志以歿,但其收復中原的愿望沒有因死而終結,而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這樣強烈、執著的愛國熱情和堅定信心,是千古罕見的。諸葛亮《出師表》中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名句,放在陸游身上則成了“鞠躬盡瘁,死而未已”。也見出他對抗金大業的一往深情。
這是一首極催人淚下的愛國歌,悲痛而不低沉。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這首悲壯的絕句最后一次把將斷的氣息又來說未完的心事和無窮的希望。它在當時和后世,都曾激勵過許多愛國志士。陸游去世以后,金國也逐漸衰落,但這時北方的蒙古逐漸強盛起來,二十四年后,即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正月,蒙古與宋聯合滅金,這年七月,宋軍曾一度進入洛陽。劉克莊《端嘉雜詩》就這件事曾云:“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闭l知好景不長,一個月后宋軍就退出洛陽。陸游逝世六十六年后,宋帝德祐二年(1276)春季,元兵在元帥伯顏統帥下,攻下南宋都城臨安,滅了宋朝。雖然抗元復國力量又在南方堅持了三四年,宋朝還是滅亡了。遺民詩人林景熙讀了這首《示兒》詩,在其《書陸放翁詩卷后》中曰:“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來孫,重孫之子。放翁的子孫,確實重見“九州同”了,但這如何告其翁祖呢?
這首詩,未用一個典故,既無語典,也無事典,而且不加雕琢,直抒胸臆,沉痛悲壯,而不低沉,所蘊含和蓄積的感情卻有如火山一樣奔涌而出。清人賀貽孫《詩筏》說它“可泣鬼神”,是絲毫不為過的。這首短短四句的愛國詞章卻可成為千古愛國詩詞的壓卷之作,可謂南宋詩壇的洪鐘巨響,字字千鈞。
上一篇:王水照《破陣子》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徐中玉 趙山林《祭常山回小獵》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