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援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 所以復言者, 施衿結縭①,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 “刻鵠不成尚類鶩” 者也②。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注釋】 ①衿(jin):佩帶。縭(li):佩巾。②鵠(hu):天鵝。鶩(wu):家鴨。
【譯文】 馬援的侄兒馬嚴、馬敦都愛譏笑和議論人事,而且結交那些輕浮的俠客。馬援以前在交阯時,寫信回來訓誡他們說:
“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像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里可以聽著,嘴里卻不可以說出來。愛議論別人的長短,胡亂評論正當的禮法,這是我最厭的惡習。我寧肯去死,也不愿聽到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對這種行為厭惡極了,現在之所以還再要向你們提起,正像女兒出嫁時,父母親給她結上帶子,系上佩巾,并且再三叮嚀她到夫家不可出差錯一樣,想使你們終生不忘罷了。
“龍伯高厚道樸實,辦事周密謹慎,口無惡言,謙遜而又節儉,廉潔公正而有威嚴。我敬愛他尊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放俠義,好主持公道,憂愁別人所憂愁的,喜歡別人所喜歡的,人無論貴賤善惡,他都不疏遠,父親死了辦喪事時招待客人,幾個郡的人都到了。我敬愛他,尊重他,卻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成,還可以成為一個謹慎嚴肅的人,也就是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 學習季良不成,就會墮落成世上的輕薄子弟,那正是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 了。到現在杜季良還不知道會怎樣呢,郡守一上任便咬牙切齒地痛恨他,州郡官員把這種情況告訴我,我常替他寒心,所以不愿意我的子孫學他的樣子。”
【鑒賞】 本文選自 《后漢書·馬援傳》。建武十七年 (41),馬援任伏波將軍,鎮壓交阯征側、征貳起義時因 “兄子嚴、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寫了這封信以勸誡他們。
信一開始便用生動的比喻說明別人的長短、國家的政治法制是不可以隨便議論的。并且再三重申這個意思,還再次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自己的侄兒遵從這個教導的懇切之情。接著,作者舉例說明他的侄兒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并以切身的感受告訴自己的侄兒應該學龍伯高的 “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而不要學杜季良的 “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并不是后者不好,而是因為后者不易學,容易 “畫虎不成反類狗。” 其實這還是進一步重申前文要自己的侄兒謹慎小心,不議人惡的主張。
這封信以自己的切身經驗,告訴自己的兩個侄兒為人處世的原則,同時還舉現實中的人物為實例,并用生動的俗語說明自己的看法,寫得具體生動而親切,處處表現出一個長輩對后輩的關懷。
上一篇:《古文觀止·漢文帝·議佐百姓詔》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諸稽郢行成于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