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豐家驊
生平四十老柴荊, 此日麻鞋拜故京。
誰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園陵。
牛羊踐履多新草, 冠蓋雍容半舊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 悲風日夜起江聲。
魏禧
明亡后,魏禧隱居翠微山中,四十歲時始出游江南。這首詩是他于康熙二年(1663)至南京,登雨花臺時所作,抒發了他的故國之思和易世之痛。
詩的首聯,詩人自述生平:四十歲前一直閉戶深山,在簡陋的茅屋里度過自己的歲月;直到四十歲時才穿著麻鞋來到南京,拜謁這座明朝的故都。"麻鞋"是野人野服,以示自己不仕新朝,同時也使人想起杜甫"麻鞋見天子"的詩句,表示他忠于舊朝。詩人隱居深山原為避兵,不做新朝的官。后來覺得"自封"不足以"廣己造人",遂下山以文會友,交結有志之士。這兩句詩詩人既交代了自己的行蹤,也表白了自己的心志。
三、四兩句,詩人避實就虛,不寫登臨眼前所見之景,而是從大處著筆,提出了一個抽象的詰問:"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這是詩人到南京后,幾日所見觸發的一個感受。他看到昔日繁華的故京,經過戰亂到處是殘留的戰爭遺跡;他去拜謁明朝的皇陵,看到園林的樹木也盡遭砍伐,殘破荒廢。這些使他聯想起淪亡的祖國大地,從北到南的大好河山,遭受戰火的摧殘,也都是滿目瘡痍。因而他明知故問地提出這個詰問,不僅祖國山河"全"都破碎,甚至連帝王陵墓也不能幸免于難,表現了他的無比沉痛,并隱隱地對新朝進行了譴責。
五、六兩句,承上聯寫拜謁皇陵時所見的景象。故京的皇陵不僅樹木盡遭砍伐,而且已成了一個牧場,一片荒蕪。詩人看到一群群牛羊在園陵內慢悠悠地啃嚙著新草;還看到許多達官貴人到皇陵來踏青游春,其中一半都是明朝的舊臣,這些新貴們忘卻了家國之痛,恬不知恥地穿著華貴的服飾,這使詩人大有"冠蓋滿京華"的感慨。詩人出游大江南北,目的就是在于"得人",他說:"古人有言,火盡而薪傳。然欲火不息,在于積薪;欲志不滅,在于得人。"(《答南豐李作謀書》)所以他十分看重故京的人事。這一聯詩人化用了劉長卿的詩句:"牛羊踐兮牧豎歌,野無人兮秋草綠。"(《登吳古城歌》)以明野之無人,非常失望;把"舊卿"與"牛羊"對舉,以明"舊卿"之無情,對屈節仕清的官僚進行了無情的鞭韃。
最后兩句,寫登臺的心情。詩人佇立在雨花臺上,念及故都之風物人事,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心里十分沉痛,不知不覺天色已暮。這時雨花臺上寒風吹來,耳畔仿佛響起陣陣的江濤之聲。這里以江濤喻心潮,表現自己內心感情的激蕩。
這首詩題為《登雨花臺》,但詩人不寫登臨所見之山川花木,而是寫故京幾日縈繞心頭的感受,是一首以抒情為主的詩。全詩首聯自述行蹤,平平而起,頷聯反詰一問,陡然高起,中間四句以敘事為主,尾聯在敘事基礎上抒情,感情深沉起伏,含蓄地表達了一個遺民詩人的心境。
上一篇:詹锳 詹福瑞《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宗琳《白溝》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