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鐃隨玉節,落日河邊路。沙鳴后騎來,雁起前軍度(有聞無聲)。五城鳴斥堠,三秦新召募。天寒白登道,塞濁陰山霧。仍聞舊兵老,尚在烏蘭戍。笳簫漢思繁,旌旗邊色故。寢興倦弓甲,勤役傷風露。來遠賞不行,鋒交勛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罷兵賦。
詩格嚴整,亦如軍行偏伍,彌縫而不可攻。讀三、四,可想見萬騎銜枚兼道景象。
【箋釋】
[五城] 指定遠、豐安、三受降城。杜甫《塞蘆子》:“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邊兵盡東征,城內豈荊杞。”仇兆鰲注:“五城,指定遠、豐安及三受降城。庾信詩‘五城鄰北極’。五城在黃河之北,故曰隔河水。”
[金鐃] 即鐃。古軍樂器名。“四金”之一。《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鐃止鼓。”鄭玄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劉禹錫《寄唐州楊八歸厚》:“淮西古地雍州師,畫角金鐃旦夕吹。”玉節,玉制的符節。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為憑。《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齊陳乞遣陽生)與之玉節而走之。”何休注:“節,信也。析玉與陽生,留其半,為后當迎之合以為信,防稱矯也。”隋江總《洛陽道》其一:“玉節迎司隸,錦車歸濯龍。”此處指持節赴任的將帥。
[斥堠] 偵察;候望。《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司馬貞索隱:“許慎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視也,望也。’”也指偵察、候望的人。《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陳子昂《答韓使同在邊》:“連兵屯北地,清野備東胡。邊城方晏閉,斥堠始昭蘇。”
[三秦] 秦亡以后,項羽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后指今陜西一帶。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白登] 《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是時,漢初定,徙韓王信于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頓陽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于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余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顏師古注:“白登,在平城東南,去平城十余里。”
[陰山] 山脈名。即今橫亙于內蒙古自治區南境、北接連內興安嶺的陰山山脈。山間缺口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管子·揆度》:“陰山之馬,具駕者千乘。”陸機《飲馬長城窟行》:“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王昌齡《出塞》其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舊兵老] 謂軍隊久戍不歸。老,歷時長久,疲憊、困乏。《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老師費財。”杜預注:“師久為老。”《國語·晉語四》:“且楚師老矣,必敗,何故退?”韋昭注:“老,罷也。圍宋久,其師罷病。”烏蘭,《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會寧,隋涼川縣,武德二年改會寧。烏蘭,后周縣置,在會寧關東南四里,天授二年移于關東北七里。”《資治通鑒》卷二三五:“靈州破吐蕃于烏蘭橋。”胡三省注:“《唐書地理志》:會州烏蘭縣有烏蘭關,橋當在關外黃河上。”《太平寰宇記》卷三七“會州”:“烏蘭縣,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其直路一百四十里。三鄉,本漢祖厲縣,屬安定郡,后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入于涼州,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西南四里,后移于東北七里平川置。”《大清一統志》卷一九九曰:“烏蘭故城,在靖遠縣西南。唐置屬會州,《元和志》:縣東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祖厲縣地。前涼張軌收其縣,入于涼州,故武威縣側近,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東南四里。舊城內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置于東北七里平川。《寰宇記》:縣在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按《元和志》東南當為東北,《寰宇記》西北當作西南。”
[笳簫] 猶笳管。杜甫《哭韋大夫之晉》:“綺樓關樹頂,飛旐泛堂前。帟幕旋風燕,笳簫咽暮蟬。”王維《故太子太師徐公挽歌四首》之四:“誰言斷車騎,空憶盛衣冠。風日咸陽慘,笳簫渭水寒。”漢思,謂思鄉之情。
[朔方] 《通典》卷一七三“朔方郡”:“夏州,今理朔方縣。戰國時屬秦,為上郡地,后匈奴并有之。漢武取河南地為朔方郡,后漢因之。晉亦為朔方郡,晉亂,后夏赫連勃勃建都于此,后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朔方郡。大唐為夏州,或為朔方郡。”《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為十五道,“朔方節度使,捍御北狄,統經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軍戎,“朔方節度使,治靈州,管鹽、夏、綏、銀、宥、豐、會、麟、勝、單于府等州。”
上一篇:《北至太原》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長干行》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