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魯廣達
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
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
這是一首悼亡詩,寫于隋滅陳以后。據《南史》記載,魯廣達是陳朝的一名良將,多有戰功。至德二年(公元584年),陳后主封其為侍中中領軍。隋賀若弼進攻鐘山,廣達“躬擐甲胄,手執桴鼓”,“冒刃而前”,屢次殺退隋軍。后來,賀若弼攻敗其他各路陳軍。乘勝而破宮城,魯廣達督率余兵,仍苦戰不息,直至日暮。陳滅,廣達被執入隋,愴陳之淪覆,遘疾不治,憤慨而死。江總當時撫柩痛哭,題詩棺頭,就是這首“哭魯廣達”。
詩的前兩句是說,魯廣達雖抱遺恨而死,但留名世上,自如白日經天;后兩句的意思是,魯廣達激于大義而死,不作負恩茍活之人,使人悲痛。后人評論此詩時認為,這是一篇很有血性的作品,和詩人早期侍宴應制之作明顯不同。這當然說得不錯。再深入剖析一下,就會發現,除了由于國破人亡而激發出來的血性,這首詩還表現了一種自悲和自慚的心情。
悲在哪里?從表面上看,詩人之悲,在悲魯廣達, “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然而,在經過奮力抵抗終不免于國破的悲劇發生以后,有血性的男兒為國而死,雖然令人悲痛,卻也有一種崇高悲壯的氣概。相反,那些在國家危亡之際不抵抗,國破之后甘做奴仆,負恩偷生的人,又是多么可悲和可憐啊!他們才真正令人感到悲哀。如果我們了解到江總哭魯廣達,是在陳滅后又入隋作官的時候,再聯系他在陳后主時還是朝廷第一位權臣,那就不難體味到他在哭魯廣達時的自悲和自慚了。
據《陳書·江總傳》說, “后主之世,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后主游宴后庭,共陳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當時謂之狎客。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君臣昏亂,以至于滅。”由此看來,陳為隋滅,江總不僅負有一般意義上的作為重要權臣的責任,而且負有更直接的昏臣的責任。有陳后主這樣的昏君,有江總這樣的權宰,就是再有多少個力戰的魯廣達,也難挽回陳朝滅亡的命運。作為當事人,在隋滅陳后,江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應負的責任,因而他才說魯廣達“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
這首詩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情”,即注重含蓄。通篇只寫一面,把對照的另一面略去不寫,讓讀者自己去琢磨、玩味。這樣,就使這短短四句的詩篇顯得十兮豐滿,從而增強了它對讀者的感染力。
上一篇:詠鄰女樓上彈琴|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四坐且莫喧|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