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貞觀·金縷曲》原文賞析
秋暮登雨花臺
此恨君知否? 問何年,香消南國,美人黃土? 結綺新妝看未竟,莫報諸軍飛渡。待領略傾城一顧。若使金甌常怕缺,縱繁華千載成虛負。瓊樹曲,倩誰譜?
重來庾信哀難訴。是耶非、烏衣朱雀,舊時門戶。如此江山剛換得、才子幾篇詞賦。吊不盡人間今古。試上雨花臺上望,但寒煙衰草秋無數。聽嘹唳,雁行度。
金陵(今南京市)為六朝故都,明太祖朱元璋也定都于此。歷來文人墨客到此每有題詠,發吊古傷今之慨。顧貞觀于深秋登金陵雨花臺賦此詞也不外此意。在這里曾發生過多次朝代更迭的事件。六朝的一些皇帝憑借金陵的險要形勢,窮奢極侈,招致了國破家殘,敗亡相繼。南朝陳后主陳叔寶便是一例。陳后主寵愛張麗華,建造豪華的結綺閣,整日在內尋歡作樂。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朝大將韓擒虎帶兵攻入金陵朱雀門,直撲宮闈,俘獲陳后主和張麗華,陳朝遂亡。杜牧《臺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即詠此事。王安石詞《桂枝香·金陵懷古》更對歷代亡國之君“繁華競逐”,“悲恨相續”的歷史命運深刻加以揭示,并批評千古以來吊古者只是空發感嘆但從未接受教訓。顧貞觀此詞專詠張麗華事,其思想見解和王安石完全一致。
上片懷古。劈頭一句“此恨君知否”,單刀直入,聲情并現。作者登雨花臺面對故都,歷史上的悲劇掠過眼前,無窮悵恨涌上心頭,故有此一問,以此引出全詞。緊接著便舉出張麗華之事:“問何年,香消南國,美人黃土”,明知故問:試問是哪一年玉殞香消,南國美人成一抔黃土?這一問將作者的惋惜、追念和悵恨之意突現出來。“結綺新妝看未竟,莫報諸軍飛渡。待領略傾城一顧。”這幾句虛擬陳后主口吻:“不要報告敵軍渡江消息! 我還未看夠愛妃新妝! 再讓我欣賞一下她那傾國傾城的容貌! ”聲色沉迷,荒淫誤國: 這幾句虛擬之辭活畫出了陳后主的毫無心肝。“若使金甌常怕缺,縱繁華千載成虛負。瓊樹曲,倩誰譜? ” 瓊樹曲,即陳后主所創曲《玉樹后庭花》。其歌辭傳于今僅存“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兩句。《隋書·五行志》還記載有“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二句,不可信。此曲歷來被當作“亡國之音”。這幾句承上句,順著陳后主口氣,繼續虛擬他的特定心理。倘若老是擔心國土缺損、遭人侵占,(再也無暇尋歡作樂)那么即使千年繁華也形同虛設了,再請誰來譜出《玉樹后庭花》那樣動聽的曲子呢? 以上這些虛擬之辭,真是神來之筆! 一般懷古悼亡總是正面評說,此處卻以漫畫式筆觸將嚴肅的思想寓于冷峻的諷刺之
讓亡國之君一本正經地道出真實心理,儼然一篇自供狀,其荒謬無恥便躍然紙上。
下片轉入傷今。“重來庾信哀難訴”,作者設想庾信重來江南,看到眼下金陵景象,哀痛也難以盡訴。為什么呢? “是耶非、烏衣朱雀,舊時門戶”,當年煊赫一時的王府官邸難尋舊跡,富貴榮華真如過眼煙云早已散盡! 庾信是南朝文學家,流落北國,晚年著《哀江南賦》,抒寫故國之思,感嘆社會動亂和江南破敗。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在這里化用前人詩句,突出表達了他的今古興亡之感。這感受使他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他悲嘆六朝敗亡相繼的歷史,他更對歷代統治者從不接受歷史教訓深感憂慮和不滿: “如此江山剛換得,才子幾篇詞賦。吊不盡人間今古。”思慮極為深遠,感情也十分沉痛。這正是王安石“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的意思。抒情到此,轉入下面的寫景狀物。“試上雨花臺上望”,點題,引出秋景: “但寒煙衰草秋無數。聽嘹唳,雁行度。”化用王安石“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詞句,以寒煙衰草的視覺形象和秋雁悲鳴的聽覺形象,渲染出無盡的秋意,造成十分深遠渾茫的意境,留下無窮韻味。
登臨縱目,多少詩人詞客,從各個角度、用不同手法抒發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留下了可資借鑒的榜樣,也使后世作者在寫這類詞時難于著筆,易犯雷同。顧貞觀此詞的感慨并未超越前人,他的思想深度也不及王安石。但值得稱道的是,他能在技巧上有所翻新。他把歷史批判融化到虛擬的亡國之君的自白中去,讓筆下人物反話正說,象速描一樣寥寥幾筆活畫出昏君丑態,其諷刺意味便極為明顯,詞風也顯得頗為辛辣而有意趣。
上一篇:《梁啟超·金縷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秋瑾·金縷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