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宗琳
寶符藏山自可攻, 兒孫誰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 豐沛空歌海內風。
趙普元無四方志, 澶淵堪笑百年功。
白溝移向江淮去, 止罪宣和恐未公。
劉因
元初詩人多為宋、金遺民,他們大都經歷了改朝換代的社會動亂,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苦悶,因而作品較多地反映了民族意識,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劉因的《白溝》、《渡白溝》、《白雁行》、《海南鳥》等作品都表達了深沉的故國之思。
白溝,是宋、遼的界河,也是北宋王朝屈辱的象征。詩人以此地名為題,意在說明北宋王朝喪權辱國,由來已久,并非始自宋徽宗趙佶。詩題不僅有詠史特色,且凝集著詩人對北宋統治集團極端不滿的情緒。“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詩的首句以春秋時晉卿趙簡子借寶符藏山選擇太子的典故(事見《史記·趙世家》)感嘆宋太祖、太宗的兒孫對外軟弱無能。宋太祖、太宗曾圖謀收取燕云,然而他們的兒孫卻沒有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來收復燕云十六州,致使幽燕大片土地,長期被遼占領。“出群雄”語出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四:“才力應難夸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詩人由惋惜進而憂傷:“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幽燕”地區名,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唐以前屬幽州,戰國時屬燕國,故稱幽燕。五代晉石敬塘在契丹扶持下,建國時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后漢、后周及北宋均未能收復。“中天”指宋統治的中原。“幽燕不照中天月”詩人用月亮的光照比喻宋的勢力達不到幽燕一帶。“豐沛”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劉邦平定天下之后,曾回豐沛,置酒宴請父老,唱《大風歌》,(已見本書)。“豐沛空歌海內風”是說宋太祖未能象漢高祖那樣“威加海內”統一全國。比較之下,詩人怎能不感到憂憤!為什么會這樣?接著揭示原因。“趙普元無四方志,澶淵堪笑百年功。”“趙普”是宋太祖和太宗兩朝宰相。主張對契丹采取單純防御的政策,曾勸阻太宗取燕。詩人表面上指責趙普,實際是諷刺北宋歷代皇帝,說他們本來就沒有鞏固邊防,擴展疆域的壯志。“澶淵”,古湖泊名,又名繁淵,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圣宗率軍南下。真宗畏敵欲南逃,宰相寇準力勸真宗親征,真宗勉強至澶州督戰。宋軍取得小勝后與遼議和,訂立屈辱的“澶淵之盟”,宋歲輸遼銀十萬兩,絹什萬匹,尊契丹太后為叔母,做了兒皇帝。澶淵和議維持了一百多年。這本是嚴重喪權辱國的盟約,而宋下朝卻認為是一次勝利,將“澶淵之盟”視為不世之功。這不僅可笑,簡直是不知羞恥!“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自溝”,河名,在今河北新城縣東,自北而南注入巨馬河。宋遼以河為界,故也稱界河。金滅遼后,南下滅北宋,江淮成為南宋和金國的國界。“宣和”宋徽宗年號。宣和末年,趙佶見金兵南犯,不敢抵抗。為了推御責任,便在1126年急忙傳位給他的兒子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了這老少兩代皇帝和后妃、皇子、公主、宗室三千人北去,北宋滅亡。北宋滅亡,徽宗有很大的責任,有罪于宋室。但詩人認為宋的滅亡,是宋室歷代統治者造成的,如果儀歸罪于徽宗趙佶,那也是不公允的。
《白溝》這首詠史七律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指斥宋統治者茍且偷安,軟弱無能,長期不能收復幽燕,統一全國,對遼金一貫妥協退讓,屈辱求和,終于釀成亡國慘禍。表現了詩人在元統下,對宋王朝深沉的懷念,從批判歷史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北宋王朝(也包括南宋)亡國的教訓。詩的對仗工整,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引史用典,精當貼切,隱而不露。全詩貫以指責之情,實懷故國之思,念之深,責之切,足見詩人對故國一片赤誠。
上一篇:豐家驊《登雨花臺》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文忠《白馬篇》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