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英偉
擊石何須博浪椎(鄒), 群兒甘自作湘累(章)。
要離祠墓今何在(章)? 愿借先生土一抔(鄒)!
章炳麟
鄒容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撰寫《革命軍》,“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呼天吁地,破顙裂喉,以鳴于我同胞前。”這本小冊子,“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充滿無限的青春朝氣、磅礴的斗爭豪情和對美好理想的憧憬,猶如嘹亮的號角、無比的利刃,在當時反響極大,使清朝統治者極為震恐。這時,章炳麟在《蘇報》上發表了《革命軍序》等文章,給康有為等保皇派以沉重的打擊。1903年6月清政府勾結英帝國主義分子制造“蘇報案”,將章炳麟、鄒容等人逮捕入獄。章、鄒二人,“相延入獄,志在流血”,既敢絕命,便不惜命。鄒容的大多詩作,都是這時和章炳麟同系一獄的應和之作。這首詩,抒發了他們共同的堅定信念和視死如歸的豪情。備受折磨的鄒容,終于沒能走出西牢,因而后人把這詩稱作他的“絕命詞”。
詩中說,擊碎象卵石一樣的清朝統治,根本用不著博浪椎;多少英雄好漢甘心情愿象屈原一樣為國而死。要離的祠墓如今在什么地方呢?愿先生日后為我筑墳在它的旁邊。“博浪椎”,是用典。秦時張良得力士,為鐵錘重百二十斤。趁秦始皇東游,在博浪沙中予以狙擊,誤中副車(見《史記·留侯世家》)。這句中,有蔑視清朝統治腐朽無能的含義。“湘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諸不以罪死曰累”(顏師古注《漢書》)。屈原為了楚國而自沉湘水,正是無數憂國憂民而為此樂死不避的典型。“要離”是位義士。春秋末年他為吳王闔閭刺殺遠在衛國的公子慶忌(吳王僚的兒子),然后自殺(見《吳越春秋》)。“要離烈士,而伯鸞清高,可令相鄰。”(《后漢書·梁鴻傳》)“生傍伍胥潮,死近要離墓。”(王士禛《五人墓》)這里的意思就是愿做一位壯士為革命而死。“無量頭顱無量血,即造成新中國前途之資料”(鄒容等《駁〈革命駁議)》),從容慷慨、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聯句,是兩人以上合作一詩,一般一人一句或二句,依次循環,意完即止。好的聯句,需要合作者思緒融合,精神一致。章、鄒二人,入獄前結識才數月,“一見心欽”,結成生死與共的忘年之交。他們有著共同的奮斗理想,有著共同的革命節操,此時此刻,“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章炳麟《獄中贈鄒容》),所以能夠合譜一曲,淋漓盡致而又和諧縝密,給我們留下了振奮感人的寶貴詩篇。
上一篇:鄧南《牡丹》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霍然《獄中聞沈禹希見殺》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