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鄧南
一自胡塵入漢關,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 獨立東風看牡丹。
陳與義
乍看詩題,會以為這是一首一般的詠物詩。待讀完全詩,除了結句之末點到“牡丹”之外,其他各句都沒有詠及牡丹。從內容來看,這實際上是一首借物抒懷詩,由觀花而生出懷想,重點不在詠花而在抒懷,用的是從題中寫出之法。詩人抒寫的是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
“一自胡塵入漢關”,從回首往事寫起。一自,自從的意思。胡塵,指少數民族軍馬入侵時揚起的灰塵,這里指金兵。漢關,漢代的關塞。此處以漢喻宋,指當時的中原地區。金人于靖康二年(1126)攻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北宋覆亡。緊接著的第二句“十年伊洛路漫漫”,說的是金人入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此詩作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離金人占領汴京已經整整十個年頭。伊洛,伊河與洛水,均流經洛陽地區,這里代指作者故鄉洛陽。“十年”,具體寫出詩人離鄉背井的時間之久,“路漫漫”,點明詩人四處飄泊路途之長,隱含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意。第一句是因,第二句是果,前因后果,一目了然。那么,金人為什么能夠長驅直入,甚至攻破汴京呢?這首詩里沒有說,但在詩人的前一首詩《傷春》里卻說得非常明白,那就是“廟堂無策可平戎”——北宋朝廷昏庸腐朽、軟弱無能,對金人一味采取妥協投降的國策。由此我們可以察知,詩一方面是對金人入侵的憤恨,一方面是對北宋統治者辱國喪權的批評,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故國的不滿。
前面兩句詩是由眼前景物引起對過去的回憶,后面兩句詩則是由對過去的回憶回到眼前的景物。青墩溪,地名,在今浙江桐鄉北邊。此時作者辭官寓居于此。龍鐘,年老衰弱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唐人李端《贈薛戴》詩有:“交結慚時輩,龍鐘似老翁”,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詩有:“何太龍鐘極,于今出何妨”,都是形容老態。陳與義以前寫的《觀雨》詩中也寫過:“山客龍鐘不解耕。”詩人多次用此詞于詩中,可見顛沛流離的生活,抗金救國之志無法實現的苦悶,恢復故國、重返家園無望的痛苦,已經折磨得他未老先衰而顯得老態龍鐘了。龍鐘客,作者自謂。一位老態龍鐘的異鄉客人站在青墩溪畔干啥呢?原來是在“獨立東風看牡丹。”洛陽牡丹,在唐時已聞名于世。“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北宋以洛陽為西京,太平時期,牡丹花開時節,舉城若狂爭相觀賞,如過佳節,一片繁華景象。北宋散文大家歐陽修曾作《洛陽牡丹記》言之甚詳。東風,也就是春風。“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權德輿《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在和煦的春風中觀賞牡丹,自然是文人雅士的一件賞心樂事。洛陽牡丹會盛況,陳與義當然是印象十分深刻的。那個在花似海人如潮中飽覽大好春光,享受太平盛世繁華歡樂的景象,在詩人腦子里當然也是永遠不會磨滅的。然而,好景不長,如今國破家亡,流落他鄉,欲歸不得。睹物生情,撫今思昔,從青墩溪的牡丹想到洛陽的牡丹,這怎不叫人黯然傷神?從字面上看,詩人沐浴著春光在欣賞著牡丹,雅興不小。但實際上此時此刻的陳與義那有那份閑情逸致呢?“獨立”二字就透露出了詩人孤單、寂寞和沉痛的心情。杜甫曾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陳與義乃江西派詩人,其詩宗杜甫,此時的心情恐怕也與之息息相通。
過于沉重的精神負擔,詩人怎能承受得起。兩年之后,這位才華橫溢、卓然超群的愛國詩人,不幸因憂國憂時抑郁而逝,終年僅四十九歲。
這首詩寫得含蓄深沉,如僅僅從字面去理解,則失之膚淺。需要穿過字面,結合金人入侵、北宋覆亡、南宋統治者賣國的時代風云及作者流離失所、飄泊異鄉的身世際遇來看,才能對詩人因牡丹而引起的故鄉故國之思、渴望光復的愛國之情,有一個比較深透的理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與義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然皆非其杰構。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以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這首詩就是一首感時撫事,寄托遙深,詞句明凈,音調響亮,抒寫懷鄉愛國情懷的佳作。
上一篇:王步高《燕歌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潘英偉《獄中聯句鄒容》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