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璋
春日風雨有感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
陳子龍
這是陳子龍的一首即景抒懷詞,通過這首詞,來抒發他那深沉的亡國之痛。
陳子龍(1608-1647),為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崇禎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南京陷落,子龍在松江起兵,事敗逃匿。后又結太湖兵起事,事泄被捕,投水殉難。
陳氏此詞,大約在松江起義失敗之后,飄泊在蘇杭太湖一帶時所寫。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懷,用比興手法,曲折而委婉地描寫了國破家亡的悲慘情景,借以寄托哀思,以求復國。
詞的上片,首先從“滿眼韶華”的眼前景物著筆,展現出一片萬紫千紅的美好春光景象,接著是“東風慣是吹紅去”,此處的“東風”不是我們現在習慣用語中的“東風”,而是指狂風、惡風。跟著用了一個“慣”字,言其習慣的——即習以為常地摧殘百花,亂紅飛去。“幾番煙霧”,即再經過幾次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致使百花凋零,落紅滿地,最后以“只有花難護”的感嘆來作結語。這樣,繁華似錦的春天,經過春風春雨的摧殘,春花凋謝,春光消逝,借此來暗示明末的政治形勢。特別是“花難護”一語,更有其深刻含意。所謂“難護”者,并非未護,而是護而未果,借以表達作者為挽救明朝的覆亡所作的種種努力和出生入死的斗爭。
詞的下片,觸景生情,進一步從正面抒發亡國之痛。“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此處的“王孫”系指明朝淪落的皇室子弟,也包括南明諸王,作者借對王孫之“相思”,來表達他的故國之思。“春無主”,極言春色無主,江山易人,從而發出家破國亡,到處飄泊,無所依托之感慨!最后“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用杜鵑啼血來喻亡國之悲,以血淚如雨來表達思念故國之痛。
陳子龍的這首詞,洗盡鉛華,獨標清麗,外柔內剛,婀娜韶秀,是他悲懷故國的血淚之作。
明末詞壇,以陳子龍為首。他“文宗兩漢,詩軼三唐,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見《古今詞話》)他詞宗婉約,善以“濃艷之筆,傳凄婉之神。”(見《白雨齋詞話》)他的詞,在思想上、藝術上造詣極高,在明詞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挽明詞頹靡之風,開清詞中興之道。
上一篇:王志民《瀚海》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袁世碩《點絳唇》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