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元好問·外家南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金哀宗天興二年(1232)春,汴京守將崔立發動兵變,開城投降蒙古,致使元好問和其他官員一夜之間淪為亡國奴,并于同年四月被羈管聊城(今山東),又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直到十一年(1239),他才返回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秀容(今山西忻州),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遺民生活。這首詩就是歷盡淪桑回到故鄉后,目睹家破國亡后的景象,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感慨萬千。
原文
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
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
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
賞讀
“外家南寺”中“外家”指外祖父母家。作者幼時在外祖父母家讀書,對外祖父母家有深厚的感情。來到幼時讀書的學堂——外家南寺,寫下了這首詩,一是抒發對幼時的南寺風光的熱愛,更重要的是物依然是原物,而自己卻成了遺民。從中抒發了對國破家亡的傷感。
詩的開頭一句“郁郁秋梧動晚煙,一庭風露覺秋偏”,描繪了南寺悲秋的景象,讓我們目睹到作者回到故鄉后所見的環境。時值秋日傍晚,高大挺拔的梧桐樹下,炊煙飄動;庭院內,一片涼氣吹過,詩人才感覺到已是深秋季節了。詩句中一個“動”字給梧桐樹注入了生機,仿佛是它在傍晚時舞動著裊裊上升的炊煙。詩句中還連用兩個“秋”字,給深秋增添了濃濃的氣氛,更引起詩人的傷感。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殘陽更亂蟬”,抒寫故國哀思,“高岸移深谷”出自《詩經·小雅》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這里運用典故寄托了作者國破家亡的傷感之情。后一句又描繪出“殘陽”、“亂蟬”讓人的心情更加憂傷,由“高岸”到“深谷”,由“愁”到“亂”,使詩人在平靜的語意之中爆發出驚天動地的情感,這種世態的變遷,使人難以接受,“去國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記當年。”“去國”即故國。“衣冠”,指士大夫、官紳,“梨栗”出自陶淵明詩《責子》。因為梨栗是兒童生活的象征,這里用來概括童年生活,前后兩句對比鮮明,一寫“今日”的悲傷,二是“當年”的美好的生活,天真活潑,令人神往。感受甚大,這四句連起來,寫景抒情,情寄寓于景中,不愧為是傳世千古的名句。
最后兩句“白頭來往人間遍,依舊僧窗借榻眠”,是說我已經到了白發蒼蒼的歲數,走遍了人間,輾轉二十多年,如今又只得在寺院的窗戶下,借榻而眠。表達了作者的身世感受。人生仿佛畫了一個大圓圈,二十多年后,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依舊”二字不等閑,作者以前是金朝臣民,如今滅亡了,但“依舊”不改忠于金朝的志向。這兩個字正體現了作者矢志不仕的民族氣節。
這首詩先寫景,在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用自己親身經歷來抒發國破家亡的傷感。作者的這首《外家南寺》讀起來句句是在寫景,細細品味,句句又在抒情。描繪的雖然是故鄉景物,抒發的卻是故國丘墟之感,元好問時時都在懷念自己的國家和人民,景中生情,傷感至極。在實景秋梧、炊煙、殘陽、亂蟬之中,寫出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傷痛以及哀思,字里行間滲透著無盡的憂傷。
上一篇:《宋詞·李清照·夏日絕句》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李商隱·夜雨寄北》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