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棗莊曾濤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杜甫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上疏營救房琯,由左拾遺貶為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歲末,曾到洛陽(今屬河南)探望故鄉。當時,安史叛軍首領安慶緒據守鄴城,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奉朝廷之命,率大軍圍攻,結果兵潰城下,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震驚,形勢非常危急。鄴城敗后,杜甫由洛陽回華州任所,并于次年春據途中所見所聞,寫成《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以及《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六首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后人合稱為“三吏”、“三別”。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入衰,直至滅亡的轉折點。杜甫的不少作品,都反映了這場動亂帶給普通百姓的災難以及他們感人的愛國情懷;表現出當憂國和憂民相矛盾時,詩人復雜而又沉重的心情,十分曲折感人?!缎禄閯e》堪稱其中最成功的一篇。全詩以新婦的獨白,描寫她生離死別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她顧全大局,以國家命運為重的品德,激昂慷慨,催人淚下。
唐汝洵謂:“杜(甫)五言古,體情莫妙于‘三別’?!?仇注卷五《北征》詩注引)“體情”即刻畫抒發感情,這首詩“體情”之“妙”,在于以曲折為基礎的真實。我們必需設身處地,充分想像和體驗一個身當戰亂,“暮婚晨告別”的新婦的處境,才能真正讀懂這首詩?!凹夼c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全詩的主旨嗎?當然不是。但卻是新婦最痛苦、最絕望的呼喊。父母辛辛苦苦養育她,并沒有多大的奢望,只希望她長大嫁人,有個歸宿。然而暮婚晨別,席不暖床,新婚的丈夫就要赴邊衛國,生死莫測。按古禮,女嫁三日,告廟上墳,才算完成婚禮?,F在婚禮未完,身份未明,“何以拜姑嫜”!新婦的處境實在太難,因而怨氣沖天?!拔馂樾禄槟睿κ氯中小薄@是全詩的主旨嗎?也不是。因為新婦的痛苦正是因“新婚念”而起,“勿為新婚念”決非她的由衷之言。也許她并不知道漢將李陵有一次在作戰中發現士氣不振,后來查知原因是為許多士兵攜帶妻子來到軍隊的故事,但她憑直覺懂得“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己雖未與丈夫同行,但如果丈夫總是想念新婚的妻子,又與“婦人在軍中”有什么不同呢?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恐”字,它是全詩唯一一個最能充分體現新婦對這場戰亂的態度的字眼。她擔心士氣不振,她希望士氣高昂,大獲全勝,無言之中,包含著她對丈夫“守邊赴河陽”的支持和鼓勵。從這個角度看,“勿為”二句就不僅僅是寬慰之詞,同樣包含了新婦的希望?!叭耸露噱e迕,與君永相望”——這是全詩的主旨嗎?當然也不是。新婚離別的痛苦,“努力事戎行”的希望,“兵氣恐不揚”的擔心交織在一起,使她無法排遣,她不得不作這樣的告慰:人間的事情大多錯綜復雜,難如人意,只能與你相互等待,相互盼望!這同樣不是由衷之言,而是迫不得已之詞,但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自我寬慰,自我解脫。不難看出,“嫁女”二句、“勿為”二句、“人事”二句,它們所表現的感情和思想相互矛盾,因而都不能代表全詩的主旨。如果抓住其中任何兩句各執一端發揮,就會得出相互矛盾的結論。我們認為,“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皇”十個字,最能體現全詩的基調和主旨。這十個字中,包含了新婦對新婚的依戀,對幸福的渴望;包含了戰亂帶來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和悲哀;包含了對守邊衛國的丈夫的理解、支持和犧牲。所有這一切,才是這首詩的真正內涵。試想,如果新婦只有“不如棄路旁”的憤懣,只有“努力事戎行”的豪言,或者只有“人事多錯迕”的嘆息,這還是一首以情動人的好詩嗎?抒情的曲折和真實往往是互為條件的。
由于全詩以新婦第一人稱的口吻述說,因而在詩中找不出一句直接體現詩人態度的話。然而字里行間,無不熔鑄詩人的感情和態度。全詩大半篇幅都在刻畫新婦生離死別的痛苦,或引喻,或對比,或追述,或推想,一唱三嘆,痛斷肝腸,無不寄寓著詩人的憂慮和同情。而“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斬釘截鐵,激昂慷慨,與新婦的痛苦成對比,飽含詩人對一個柔弱女子的崇敬和贊賞。“與君永相望”的收筆,不正也是詩人的祝福嗎?可見詩人充分理解他的主人公,,他深知戰亂帶給新婦的痛苦的份量;他珍視新婦的愛國情懷,讓她在巨大的哀傷中放出異彩;他也深深懂得在特定條件下,“保家”和“衛國”是不可兼顧的,因而除了祝福,他說不出什么。
上一篇:楊鐘賢《新亭》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褚斌杰《無衣》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