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早發昌平島》原文與賞析
沈佺期
解纜春風后,鳴榔曉漲前。
陽烏出海樹,云雁下江煙。
積氣沖長島,浮光溢大川。
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
這首詩作于詩人赴貶地驩州途中。詩人在《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中,曾有“南浮漲海”之語。翻過大庾嶺后,詩人進入今廣西境內,取道海上,向流貶之地進發。這首詩便是寫“南浮漲海”前經昌平島時的所見所感。
首聯點出題目中“早發”二字,并告訴人們,其時序是在春天。在春風吹拂的早晨,詩人乘坐的船兒解開了纜繩,揚帆出海。船工們以長木叩船,發出協調動作的聲響。“曉漲”的“曉”字,說明船兒解纜啟程之早。從解纜于春風之后,鳴榔在曉漲之前所展示的心境看,詩人并沒有什么“南浮漲海人何處”的孤寂感,反而使人感到呈現于眼前的是一種明麗景象。接下來的四句,寫早發昌平島時所見的。“陽烏”即太陽,以傳說日中有三足烏而得名。“積氣”,指天。一輪朝陽從海上升起,北歸的大雁落于煙波浩渺的江邊;放眼海上,天地相接,波光粼粼,水天相連。對于一個赴貶地途中的人,欣賞到如此美景,確實是不容易的。然而,詩人此時此刻畢竟是一個遭受貶謫之人。他的心境并沒有從哀怨中蘇醒過來。可是,誰也沒有料到,詩人在結尾二句卻說: “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意思是說,對于一個去國離家的人來說,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崇高節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讓人傷心的啊!言外之意則是說,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所以,眼前的景色盡管令人賞心悅目,但對自己來說,心頭終有一種寂寞清冷之感。
這首詩和詩人遭貶前在宮廷中所創作的詩歌相比,顯然在形式上已經擺脫了浮華艷麗的弊病,給人以清新明麗的藝術感受。但是,詩人的思想境界并沒有得到升華。所以,詩的尾聯不能不留下一條心懷魏闕的光明尾巴。這是詩人的悲劇,也是所有封建文人難以超脫的精神藩籬。
上一篇:《韋應物·新秋夜寄諸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溫庭筠·早秋山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