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風人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①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②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③
【注釋】 ①草:起草。瘞(yi憶):埋葬。庾信有《瘞花銘》。銘:文體的一種。②“料峭”句:語出蘇軾《定風波》:“斜峭春風吹酒醒。”中(zhong)酒:醉酒。③“惆悵”句:語本庾肩吾《詠長信宮中草》:“全由履跡少,并欲上階生。”雙:指女子的繡鞋。
【譯文】 聽風聽雨度過清明節,我愁生恨漲寫著《瘞花銘》。樓前綠柳蔭下是當初分手的路,一條條柳絲,飄繞著一寸寸柔情。在料峭微冷的春寒里,我酒醉夜眠。在雜亂的鶯聲中,我曉夢被驚醒。
我天天打掃著西園林亭,依舊是不見伊人歸來賞新晴。黃蜂總是飛撲在秋千索上,這索上仍殘存著當時她纖手留下的脂香溫馨。惆悵不見她繡鞋履跡,一夜里幽階上苔蘚叢生。
【集評】 清·許昂霄:“(‘愁草’句)琢句險麗。(結句)此則漸近自然矣。結句亦從詩‘全由履跡少,并欲上階生’化出。古詩又有‘春苔封履跡’之句”(《詞綜偶評》)。
清·譚獻:“此是夢窗極經意詞,有五季遺響。(‘黃蜂’句)西子衾裙拂過來,(‘有當時’句)是癡語,是深語。(結句)溫厚”(譚評《詞辨》)。
清·陳廷焯:“情深而語極純雅,詞中高境也”(《云韶集》)
近代·陳洵:“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屢見。《渡江云》題曰《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則別后第一個清明也。‘樓前綠暗分攜路’,此時覺翁當仍寓西湖,風雨新晴,非一日間事,除了風雨,即是新晴。蓋云我只如此度日。‘掃林亭’,猶望其還,賞則無聊消遣也。見秋千而思纖手,因蜂撲而念香凝,純是癡望神理。‘雙鴛不到’,猶望其到,‘一夜苔生’,蹤跡全無,則惟日日惆悵而已。當味其詞意醞釀處,不徒聲容之美”(《海綃說詞》)。
近代·俞陛云:“‘絲柳’七字寫而兼錄別,極深婉之思。起筆不遽言送別,而傷春惜花,以閑雅之筆引起愁思,是詞手高處。‘黃蜂’二句于無情處見多情,幽想妙辭,與‘霜飽花腴’、‘秋與云平’皆稿中有數名句。結處‘幽階’六字,在神光離合之間,非特情致綿邈,且余音裊裊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近代·陳匪石:“(此)蓋情景交融之作,為詞中上乘。首句‘清明’,點出時令。‘聽風聽雨’,景中有情。‘瘞花’是清明風雨中事。瘞之情已深,銘之情更深;因草銘而愁,情益深一層矣。所以然者,‘瘞花’正‘綠暗’之時,‘樓前’是‘分攜’之‘路’,全篇之眼即在此‘分攜’二字中。柳一絲、情一寸,極悱側纏綿之致,極傷離惜別之心。元人曲云:‘系春情短柳絲長’,即從夢窗此語出,而遜其渾樸”(《宋詞舉》)。
現代·劉永濟:“按詞本因傷春引起傷別。清明風雨,春晚也。‘愁草瘞花銘’,則傷春也。‘瘞’,本訓埋,此則指落花,非果有埋花作銘之事。”(《微睇室說詞》)。
現代·唐圭璋:“此首西園懷人之作。上片追憶清明時之別情,下片入今情,悵望不已。‘黃蜂’兩句,觸物懷人。因園中秋千,而思纖手;因黃蜂頻撲,而思香凝,情深語癡。此與因黃柑而思及‘柔香系幽素’相同。夢窗《鶯啼序》云:‘記瑯玕、新詩細掐,早陳跡,香痕纖指。’《西子妝慢》云:‘燕歸來,問采繩纖手,如今何許。’或因竹而思掐詩之纖指,或因燕而思及彩繩系繩之纖指,皆同一思路。”(《唐宋詞簡釋》)。
【總案】 這是一首懷人詞。詞人善于捕捉一霎那的直感,并使之具象化。詞所寫的時間是早晨,但作者用“過清明”、“分攜路”、“日日”、“依舊”等詞,擴大了時空范圍,增進了詞所表現的內容廣度。作者還十分善于表現人的感情的逆反變化,“舊日掃林亭”,是望人歸來;“依舊賞新晴”,是空望,情感頓向相反的方向延伸;“黃蜂撲索”,是癡望;“纖“凝”,是癡憶,時間由此時反接彼時,情感則由無聊跌襯歡樂;最后蹤跡全無,則是傷望。情感表現得極有分寸和層次。由此可見,作者是在彼此關聯又相對的情感矛盾統一中,來推進和加深其懷人之思的。正是在這些關系中,把他的心理表現得曲曲折折,因而增強了詞的美學效果和感染力量。
上一篇:吳文英《霜葉飛重九》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吳文英《高陽臺落梅》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