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義江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楊炯
律詩在“四杰”時代剛剛定型,題材范圍相對地說比較狹窄,反映軍旅戰爭之事的并不算太多,而以樂府舊題寫律詩的則更少,但這首卻是。詩的題目《從軍行》就是古樂府曲名,《樂府詩集》中歸屬“相和歌辭”。此題從現存最早的王粲所作起,都是古體;唐代近體詩形成后,詩家也偶用樂府題入律,《從軍行》即其中之一,但畢竟絕大多數都用絕句形式,用律詩的很少見,到后來樂府而用律詩寫的就幾乎絕跡了。
這是一首抒寫保衛邊疆、驅逐入侵敵寇的壯志豪情的詩。唐帝國建立幾十年來,域外少數民族中的一些統治者,不斷地侵擾邊境,給邊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損失,也常常構成對唐帝國的威脅。加強國防,消除邊患,是符合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所以,唐代前期寫邊塞戰爭題材的詩,也多半都具有愛國情懷和進步意義。這首詩便是如此。
前四句敘事。首聯以烽火傳報邊地入寇,引起內心對敵的憤慨,點明出師是為了自衛,是正義的。唐代的西京是長安,即今西安市。烽火傳消息入京,用一“照”字,寫得火光奕奕,動人心魄。三、四句接寫王師出征,御寇破敵。“牙璋”,古代發兵時所用的兵符;符分兩塊,一塊國君自留,一塊交付軍中主帥執掌,嵌合處呈牙狀。這里指代領兵符出征的將帥。“辭鳳闕”,就是辭別朝廷;鳳闕本在漢代建章宮外,上置銅鳳,這里就泛稱皇帝宮殿。“鐵騎”,謂精強的騎兵,指唐軍。“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泛指敵國要地。兩句說奉命出師離京,騎兵長驅直入,把敵軍包圍起來。對仗工整,用語簡捷,有直搗敵巢的氣勢。
五、六句轉作環境描繪,借景述事,以細節補寫戰況。長風急雪,旗色為之昏暗,而戰鼓之聲仍不絕于耳。“凋旗畫”,謂天暗雪大,軍旗上的圖案色彩為之模糊。描寫塞外艱苦卓絕的戰斗,反襯出我軍士氣的高昂。尾聯感慨抒情,回應發端,述懷明志。“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頭,泛指下級軍官。兩句說自己不以晉爵封侯功名之事為念,一心報國從戎,雖淪為下僚,亦勝過白首窮經,老死于蓬窗之下。勃勃英氣,躍然紙上。
上一篇:任國緒《從軍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蔡義江《從軍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