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登廬山》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鮑照
懸裝亂水區,薄旅次山楹。
千巖盛阻積,萬壑勢回縈。
巃嵸高昔貌, 紛純襲前名。
洞澗窺地脈,聳樹隱天經。
松磴上迷密,云竇下縱橫。
陰冰實夏結,炎樹信冬榮。
嘈囋晨鹍思,叫嘯夜猿清。
深崖伏化跡,穹岫閟長靈。
乘此樂山性,重以《遠游》情。
方躋羽人途,永與煙霞并。
本篇為作者《登廬山詩》二首之一。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和風景區,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
詩人描繪廬山險峻奇麗、幽邃清冷的景色,采取當時山水旅游詩常用的“移步換景”手法,按照游蹤,漸次寫來。起首兩句,先交代自己攜帶著行裝,橫渡過這瀑水噴薄的地區,途中止宿在半山的亭館里。以下便寫他翌晨登山所見的勝景。“千巖盛阻積”等四句,是大寫意的全景勾勒。詩人放眼四望,但見千巖危聳,層層阻隔,萬條深壑曲折旋繞。那高峻的山峰聳入云天,又參差層迭。詩人情不自禁,贊嘆它們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雄奇壯美,真是名不虛傳。這四句筆意矯拔,富于動感和氣勢,已畫出了廬山的精神風貌。
“洞澗窺地脈”以下八句,細致地分別狀寫廬山中的巖洞、流泉、林木、云霧、氣候、猿鳥的清奇幽美特色。詩人走進深邃的巖洞之中,光線幽暗,耳聞潺潺水聲,窺見地下泉水流淌,頓感涼意沁肌。當他步出洞外,又見高聳的古樹枝葉濃密,遮蔽了天空。詩人沿著山間石磴拾級而上,兩邊松樹排列密集,但覺眼前一片深蒼碧綠,分辨不清。此時,山間云霧飄蕩彌漫,忽而露出空隙,忽而又開合交錯。而在山巖的陰冷之處,掛著白皚皚的冰凌,正是在這炎夏里凝結而成的。如此情景,使詩人確信山間那些夏天開花的樹,到了冬天也依然是繁茂蒼翠。從密林深處,傳來鳥雀嘈雜的鳴聲,織成一闋大自然的交響樂。那羽毛黃白、 長頸赤喙的鹍雞, 啼聲尤其顯得悲涼。 一到夜晚, 猿猴叫嘯的聲音更加凄清。以上八句寫景,都緊扣著廬山的特異之處來寫,繪聲繪色,顯出詩人觀察的細致和表現的準確。
由開篇到 “叫嘯夜猿清”,境界愈轉愈幽奇。如此幽奇之境,使詩人自然想到在這些高峻的山巒或深邃的巖洞中,都隱藏著神仙、靈怪。句中的 “化跡”,即靈怪變化的形跡。“穹岫”,指高山上的洞穴。“閟”(bì),幽閉。然而,這些靈怪神異,凡人是很難見到的。對于詩人來說,登上這座靈秀之山,除了要讓自己喜愛山水的天性得到滿足,還可以象屈原那樣通過放情山水,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不平。“乘此樂山性”兩句,化用了《論語·雍也》中“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和屈原《遠游》篇的語意。結尾兩句說,此刻,我正在登上了仙人所走的路途,從此可以永遠隱居深山,同山水煙霞相依為伴了。句中“羽人”,即羽化之人,仙人。詩人鮑照少負才華,胸懷遠大理想,但因出身寒微,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里歷遭坎坷。因此,他把廬山描繪成遠離濁世的美好理想境界,抒發出超然世外的隱逸情懷。乍看起來,這種思想感情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正是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的一種抗議。從詩中凄清、幽邃的環境氣氛,也隱隱透露出詩人凄愴悲涼情懷。
鮑照是南朝初期的杰出詩人。他的詩,以抒懷、詠志的七言樂府歌行體尤為著稱。那一類作品慷慨任氣,直吐胸臆,氣勢充沛,感情強烈,語言明快,節奏多變,具有奇警、豪放、俊逸的風格。在描寫山水景色方面,其成就不及同時稍早的謝靈運。這首《登廬山》雖非他的代表作,但詩人也以其矯健的筆致,直取真境。寫法上,既有氣勢逼人的大筆勾勒,又有準確的工筆細描。全篇句句對仗,儼然一首聲律平仄不盡諧調的五言排律,但追求駢儷而不失自然,句意通暢,并無呆滯之弊。詩中多用雙聲、疊韻連綿字描摹景物,也加強了音樂美。句法峭秀,時有奇警之筆,是此詩的顯著特色。清人黃子云曰: “明遠沈雄篤摯,節亮句遒,又善能寫難寫之景,較之康樂,互有專長。”(《野鴻詩的》)本篇可見一斑。
上一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陳師道《登快哉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