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本篇選自《墨子·公輸》,記錄了墨子自齊至楚勸阻公輸盤和楚惠王停止攻宋的故事,反映了他非攻的思想和實踐的精神。在當時諸侯紛爭之際,戰爭頻繁發生,社會混亂,人民生活痛苦。為了社會安定,人民能夠生活,墨子提出兼愛、非攻、節用等主張,而且全力以赴地去宣傳和推行。
公輸,指公輸盤(bān),魯國人,姓公輸,名盤,也寫作“公輸班”或“公輸般”,民間稱他為“魯班”,是古代有名的巧匠,善于制造奇巧的器械。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公輸》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全文通過對話的形式,以曲折的筆墨,再現了墨子用道理說服公輸盤,迫使楚惠王不得不放棄侵略宋國的意圖。全文波瀾迭起,人物形象生動,文字簡潔明快。
墨子既有“利天下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又有辯才和膽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開篇僅用“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2個字,就概括了他的緊張行程,突出了他非攻、憂民的思想;而他與公輸盤、楚王兩人的辯斗則突出了他的大智大勇——他善于從側面提出話題,用“請君入甕”的談話技巧讓對方進入自己的“圈套”。面對楚王“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的蠻橫,他無畏無懼,既能以生活故事勸服對手,又能以實戰經驗來折服對手;而面對公輸盤的推托和刁難,他“九距之”,且在“公輸盤之攻械盡”之時,“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還有周全的考慮,出色地表現了他果斷反對攻伐的精神。
在公輸盤這個人物的塑造上,文章又善于以關鍵的詞語突出人物的特征。如開篇寫公輸盤被墨子巧設埋伏,讓他“請殺侮臣者”時,他“不悅”,而聽完墨子的解釋后,他“服”。而他的服,也并非心悅誠服,他無意放棄原來的打算,而把攻宋的責任推到楚王身上;而他“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后,他“詘”了,此字與上文“服”相映成趣,突出了公輸盤的徹底失敗。但他老謀深算,卻說:“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這句話的語氣好像很平淡、冷靜,暗中卻充滿了殺機。對公輸盤的描寫更反襯了墨子的大智大勇。
在辯論中,墨子運用邏輯推理使說理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文中排比句的應用,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引人入勝。
上一篇:魏學洢(明)
下一篇:墨子(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