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白居易·李都尉古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
白光納日月,紫氣排斗牛。①
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②
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③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④
愿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
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⑤
【注釋】 ①紫氣:祥瑞的光氣,多附會為帝王、圣賢或寶物出現的先兆,此處指古劍的劍氣。斗牛: 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②玉匣:指劍鞘。③言此古劍之純粹與堅硬無其它兵器可比。④晉劉琨 《重贈盧諶》詩: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這里反用其意,謂古劍寧折不彎,借喻直士不肯隨波逐流,因人俯仰。⑤神兵: 神靈的兵器,指劍。
【鑒賞】 這是一首含有政治寓意的詠物詩。本詩題為詠劍,實際是在借物詠懷,賦詩明志,借助劍的剛直形象,寄托詩人理想中的高尚人格。以表明詩人的一貫主張,即長材利器,宜慎所用; 隱喻諫官侍臣,應剛介廉直,扶正抑邪; 即使得罪權貴,身受挫折,亦不應改節。李都慰古劍,或為此劍藏主為李都尉,或為鑄劍時在劍身上鐫有用主之名。
詩的前八句,著筆于古劍的外在形象。“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一、二兩句以劍的悠久歷史,明其傳承久遠。黯黯,同暗暗,幽隱貌。語出漢揚雄《甘泉賦》: “惟弸彋其拂汩兮,稍暗暗而靚深。” 古劍寒光陰森,鑄成以來已經歷了幾千個春秋寒暑。“白光納日月,紫氣排斗牛”,三、四兩句借用古代關于劍氣的典故傳說,盛贊千年古劍的不同尋常。白光,據 《拾遺記》載: 越王勾踐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一名掩日,以之指日,日光晝暗; 三曰轉魄,指月則蟾兔為之倒轉。紫氣,指劍氣。語出 《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華問 (雷) 煥曰: ‘是何祥也?’ 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古劍吸收日月之精華,劍氣上沖斗、牛星宿。以上四句娓娓談起,從容道出古劍之不同凡響,為古劍的形象點染上一重神奇的靈光。此間可吸納日月,上沖斗牛的劍氣,既有神話傳說中的神秘色彩,同時又是愛國志士感天動地的浩然正氣的象征。劍氣即人氣。詩人用先聲奪人之法,提醒讀者應對古劍刮目相看,切勿以江湖市井間的俗器待之。五至八句引出觀劍人,從觀劍人的觀感入手描述古劍外貌,為古劍的形象增加真實感。“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這位借觀古劍的客人,有很大可能就是詩人自己。五、六兩句細膩地寫出了他對古劍視若至寶、愛不釋手,又羞于開口向主人索取時那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態。觀者這般看重古劍并非無故,七、八兩句點出個中奧秘:“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湛然,水光澄澈的樣子,形容寶劍的光芒。玉匣,指以美玉裝飾的劍鞘。秋水,出 《越絕書》風胡子說劍:“太阿劍,視之如秋水。”古劍貯藏在美玉裝飾的名貴劍鞘中,劍光澄澈,光可鑒人,就像那清澈的秋水,所差的只是這水不流動而已。如此名劍,怎叫人不愛! 至此,古劍的光芒劍氣等外在形象已刻畫得璀璨奪目,熠熠生輝。詩的后十句,著筆于古劍的內在品格。詩人先以四句詩從總體上揭示古劍的品質。“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這兩句詩明寫寶中之寶的古劍有其天生的品質,其純粹堅硬的程度沒有別的兵器能夠比得上; 暗喻諫官直士都有自己的人格,純正剛直無人可比。若問究竟堅硬剛直到什么程度,詩人明確剖白心跡: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晉劉琨 《重贈盧諶》詩曰:“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慨嘆自己本來意志堅強,幾經挫折,轉而成為隨波逐流的柔弱之人。詩人在此反用其意,說古劍極為剛堅,只能把它一寸寸地折斷,但不能使它彎曲變形; 借喻剛正不阿的直士寧折不彎,決不肯隨波逐流,因人俯仰。這兩句詩既是寫劍,亦是寫人; 劍亦是人,人亦是劍。古劍與直士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詩人寫到這里,亦受到古劍正氣的感染鼓舞,他心潮澎湃,浮想聯翩,振筆疾書,一暢積愫。接下來四句詩人代劍立言,以劍明志,吟出自己胸中積郁多時的宿愿:“愿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漢朝時朱云曾向皇帝請求賜他尚方斬馬劍,斬斷佞臣張禹之頭,事載《漢書·張禹傳》。若果真天遂人愿,能以古劍斬斷朝中佞臣之頭,豈不大快朝野直士和天下百姓之心! 這兩句詩表述劍人合一之雄心壯志,直言不諱,正氣凜然。“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這兩句詩與前兩句緊密配合,互相呼應,抨擊中唐時收買刺客偷偷摸摸行刺私敵的鬼魅現象,指出這為古劍正人所不齒。詩寫至此,古劍的氣骨風格已經形神兼備,呼之欲出,詩人這才揮動如椽大筆,在最后兩句作了一個強勁有力意味深長的收束: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奉勸君子慎重使用這至寶的利劍呵,不要玷辱古劍這一神奇兵器的光輝稱號。晉張協《七命》,稱寶劍為“希世之神兵”,后世因以神兵作為寶劍的代稱。
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古詩,用平聲韻。詩人繼承了古代現實主義詩歌潮流注重風雅比興的傳統,借劍起興,抒情明志,通篇皆用比興手法。筆調流暢,音韻鏗鏘,激昂慷慨,作金石聲。展卷吟讀,如見古劍脫穎而出,躍然紙上,充滿了為國為民除奸去佞而不惜犧牲的愛國精神。
文章作者:霍然
上一篇:愛國詩詞《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劉光第·夢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