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北朝民歌·木蘭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①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②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③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④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⑤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⑥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⑦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⑧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⑨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⑩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11)
阿妹聞姊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12)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13)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14)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15)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6)
【注釋】 ①唧唧:織機聲。當戶:對著窗戶。②杼 (zhu): 織機上的梭子。③軍帖:征兵的文書、名冊??珊?kehan): 古代西北地區各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 大規模征兵。④市: 購買,作動詞用。⑤黑山: 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又說為今北京昌平之天壽山。⑥燕山: 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⑦朔氣: 北方的寒氣。金柝 (tuo): 行軍用的刁斗。寒光: 月光。⑧明堂: 指天子臨朝之殿堂。⑨策勛:記功。轉: 升級。強: 有余。⑩此兩句一作 “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11)郭: 外城。扶將:扶持。(12)霍霍:磨刀聲。(13)云鬢 (bin):柔美如云的鬢發。貼花黃: 六朝女子有黃額妝,在額間點以黃色,或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14)火伴:即 “伙伴”,指同伍的士兵。(15)撲朔: 腳亂蹦跳的樣子。迷離: 眼睛模糊,眼神不定的樣子。(16)傍地走: 指雙兔貼著地相依伴跑動。安能:怎樣能夠。
【鑒賞】 《木蘭詩》是我國北朝民歌的杰作,全詩以北朝游牧民族強悍尚武的社會風氣為基礎,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歌頌了主人公勇敢善戰的英雄氣概及其不慕功名的優秀品質,進而折射出戰亂思治、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
全詩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共十六句為第一部分,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起筆從和平時期木蘭當窗織布寫起,表現她勤勞、純樸的品格; 接著寫戰爭需要征兵,鋪敘出可汗點兵、軍書頻傳、父老弟幼的客觀現實環境,把人物的感情推向矛盾的漩渦中,以展示木蘭毅然喬裝、自告奮勇、不畏艱險、替父從軍的自我犧牲精神。
第二、三、四段共二十六句為第二部分,寫木蘭從準備出征,經歷十年征戰到功成請歸的全過程。先以直陳鋪敘手法,極力渲染木蘭為出征做準備的繁忙氣氛; 接著以 “旦辭”、“暮宿”、“旦辭”、“暮至”兩組對偶句,上下對舉,顯示行軍路線,征途漫長,行軍神速,軍情緊急的情態。反復渲染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把對至親的情愛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交織為一體,以表現木蘭無私無畏、衛國衛民的豪壯氣概。寫十年征戰生活僅用六句,雖惜墨如金,卻又驚心動魄,從而展現木蘭馳騁疆場,出生入死,百折不撓,勝過千萬男兒的非凡智勇。最后,再以輕快夸張筆墨,極寫面對爵祿加身的可能現實,突出木蘭不為富貴所動,不受封賞的美德。她眷念家園的耕織,依戀爺娘的純真,都在向往和平安寧這一聚光點上,閃爍出燦爛的思想光華。
第五、六兩段共二十句為第三部分,寫木蘭還家,親人歡迎以及她改換女妝后伙伴驚異的情景。先捕捉家中不同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用復疊排比,描寫親人歡聚的氛圍,列敘爺娘、阿妹、小弟不同的迎接方式,場面有聲有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溢著戰后思治的生活情趣。接著以明快音節,連用四個“我”字,描寫木蘭還妝的連續動作,生動地再現出木蘭遠征歸來,喜不自禁的激情。之后,自然過渡到“火伴皆驚惶” 的戲劇性場面,反襯木蘭在征戰途中的機敏謹慎。又用“雙兔傍地走”的幽默性比喻,襯寫木蘭巧用智慧、求得勝利的喜悅,不僅妙趣橫生,還映襯出樂觀向上的昂揚的英雄主義氣概。
《木蘭詩》的成功,首先在于它推出的人物形象具有真、善、美的光輝。這種“真”,是經反復傳唱,認真提煉,精心加工展示出的藝術真實。這就奠定了全詩揚善述美的基礎,從而把一個根植于北國、有血有肉、富于人情味的女英雄形象推到了讀者面前,深刻地表現了詩歌主題,讓人獲得了善的感受、美的愉悅。
《木蘭詩》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它充分運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使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全詩敘事完整,繁簡得宜,富于喜劇色彩。運用民歌的傳統表現手法,如設問、比喻、排比、對偶、復疊、鋪陳、夸張、頂真的使用,均能與人物心理、情節發展相融相洽。全詩以五言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句式靈活,緩急相宜,七次換韻,跌宕有致,更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膾炙人口的《木蘭詩》,歷來享有崇高評價,在人們心目中,它是中華民族英雄主義的頌歌,又是清純的人情美的贊歌。木蘭一直被視為中華婦女的美的化身,千百年來,她已被視作女中豪杰的同義語。
文章作者:蔣劍書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子范·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白居易·李都尉古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