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青春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五
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閑暖鳳笙。
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筑氣球聲。
韋莊于丙辰年(唐昭宗乾寧三年,即896年)清明前夕,在鄜州(今陜西富縣)寫了五首七言絕句,再現(xiàn)了清明時節(jié)當(dāng)?shù)氐木拔锖颓槭隆G妍悺?yōu)美、情韻深長。這里選出的是其中第一和第五首。
古人在寒食日有打秋千、踢球、打氣球的習(xí)俗。第一首就描繪了一幅女郎蕩秋千的美麗畫圖。
前兩句描寫了女郎蕩秋千的環(huán)境:農(nóng)歷二月,惠風(fēng)麗日,滿街楊柳,隨風(fēng)搖曳,絲絲如煙,朦朧中跳動著青春,寧靜中撩亂著生機,啊,一個醉人的仙境。“二月天”含蘊豐富,它囊括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早春,給人帶來許多美的遐想。作者就在這美的環(huán)境中推出了人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隔簾”,是指絲絲垂柳,如簾似幕,“花樹”是指女郎,如花,嬌艷奪目,似樹亭亭玉立,女郎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楊柳叢中翩翩飛舞,柳綠女紅,分外鮮艷,柳靜女舞,尤見天真。馬上看英雄,簾后現(xiàn)美人,乃人世間一大樂事,更況絲絲柳簾非常簾,簾有生意;個個女郎非凡女,焉然飛仙,活簾襯飛仙,生機勃勃、相映成趣,魅力無邊,不是仙境,更非夢境,這是無與倫比的美好人間!
詩中“畫出”、“撩亂”兩個詞用得極好,有關(guān)合上下、承接畫面的作用。“畫出”可以理解為滿街楊柳畫出了一個明媚的春天,畫出了一幅“女郎撩亂送秋千”的圖畫,也可以理解為飄拂如煙的楊柳、花樹搖曳的女郎,在晴天麗日中就如圖畫一般美妙動人。詩中的“撩亂”是紛亂的意思,指打秋火的女郎既多又忙亂興奮。“撩亂”與“滿街”相對,滿街楊柳,紛紛亂亂,裊裊娜娜,輕柔迷濛,如同煙霧;而女郎撩亂,婆娑起舞,似花樹翩翩,燕子橫斜。窈窕淑女,如同嫩柳婀娜;妙齡韶華,如同充滿朝氣、活力和希望的早春,楊柳、花樹、女郎有機融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春意盎然,生機勃發(fā)的美的境界。
第五首描寫了金屋美人春日里慵懶、孤獨的情思。由“金屋”二字可見其身分的高貴,這個女主角與送秋千的女郎完全不同,她是位不能輕易出門的貴族少婦。“雨絲煙柳欲清明”,點明了清明前夕的景物:細(xì)雨如絲,纏綿而下,柳似煙霧,隨風(fēng)飄搖。這種迷茫、纏綿、清冷的氛圍,牽動著金屋美人的情思——細(xì)雨如愁,游絲似怨。“金屋人閑暖鳳笙”,鳳笙,是一種長四寸、有十三簧、形狀像鳳的笙。暖,是焙的動作,因為笙簧是用高麗銅做的,并且靘以綠蠟,簧暖則字正而清越,所以焙而后才能用。這位金屋少婦無人陪伴,無事可做,情無所托,百無聊賴,只好用焙笙簧來排遣時日。看來這位少婦與漢武帝的陳皇后有相似的命運,她沒有虢國夫人游春的顯赫,也沒有“春寒賜浴華清池”的福分,更沒有“女郎撩亂送秋千”的自由。她所有的只是金屋藏之,忘而遠(yuǎn)之。她下意識地焙起了笙簧,是想用笙吹奏一曲《鳳求凰》呢?還是一曲《阿嬌怨》。都不是,她也許覺得求、怨都無濟于事,她沒有求,也沒有怨。她“暖笙簧”,僅僅是因為“閑”。“永日迢迢無一事”,極言晝長難遣,度日如年,同時“迢迢”二字又滲透著少婦的無望和麻木。“隔街聞筑氣球聲”,筑:擊、打,唐時打氣球乘馬用杖擊。愁情難解,寂寞無聊,只好聽聽遠(yuǎn)處傳來的打氣球的聲音,消磨時光。
詩中刻劃了一個孤獨寂寞的貴族少婦的形象。以清明前夕迷茫、清冷的景物,烘托了人物煩亂、憂愁的心情,情景交融。又以街外打氣球的歡聲笑語,反襯了金屋的寂靜空冷,少婦的孤單可憐,收到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上一篇:韋莊《金陵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鄭谷《淮上與友人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