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詩經·邶風》
這是一首有著較強反抗意識的詩歌,篇章短小如同匕首。詩人運用聯章的結構形式隨心而唱:天黑啦(“式”是語助詞,“微”是衰微昏暗),為什么還不能回家?若不是為了主子的差事和貴體(“微”,非; “故”,事; “躬”,身體),我們哪會泡在這雨露泥水里!詩句鮮明地傳達出了服役者們怨憤的心聲。詩中所敘的壓榨是極其野蠻殘酷的。 “胡為乎中露(露中)”,說明服役者從清晨一直干到深夜,從事的是超常的勞作; “胡為乎泥中”,勞動者的工作環境是在泥水之中,條件何等的惡劣。上述這兩個方面,帶給服役者的痛苦是非人所能忍受的。
“不平則鳴”。本詩所抒發的正是服役者們難以遏制的怨憤之情。這種感情是強烈的、噴薄而出的,因此詩歌的表現手法用賦而不用比興,痛快淋漓地直抒其情其事,而不加任何的渲染描繪。這種感情又是激越不平的,因而詩歌不用板滯的四言體式,而是二、三、四、五言句式的雜然成章,從而造成跌宕明快的節律,使詩人的悲憤感情得以迅疾直率地表達而出。
清人方玉潤曾評述本詩:“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魯莽讀過。”(《詩經原始》)這無限義理究竟是什么呢?《毛詩序》附會史實,說是“黎侯寓于衛,其臣勸以歸也。”(黎侯失國,事載《左傳·宣公十五年》)后來朱熹又加以申述:“舊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于衛,其臣勸之日: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則以胡為而辱于此哉!”(《詩集傳》)于是,黎國臣子諷勸其君返國就成為本詩的中心主旨,而“式微”一詞,也就成了后世詩文中常用的“思歸”或“衰落”的典故了。
上一篇:《平陵東》原文|賞析
下一篇:《思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