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劉過·沁園春·張路分秋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②。見秋原如掌,槍
刀突出,星馳鐵騎③,陣勢縱橫。人在油幢④,戎韜
總制⑤,羽扇從容裘帶輕。君知否,是山西將種⑥,
曾系詩盟。龍蛇紙上飛騰,看落筆、四筵風雨
驚。便塵沙出塞,封侯萬里,印金如斗,未愜平生。
拂拭腰間,吹毛劍在⑦,不斬樓蘭心不平⑧。歸來晚,
聽隨軍鼓吹,已帶邊聲。
【注釋】 ①張路分:姓張的路分 (生平不詳)。路分,宋代一般習慣稱路一級的武官都監、鈐轄或總管為路分。秋閱:指秋天檢閱軍隊。②柳營:漢朝名將周亞夫屯軍細柳(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南),以號令嚴明著稱。后世遂以 “柳營”稱軍營。③星馳鐵騎:鐵甲騎兵如流星疾馳。④油幢:油布帳幕。⑤戎韜:兵法。⑥山西將種:古人認為華山以西是出大將的地方。《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 “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⑦吹毛劍:鋒利的劍?!侗處r錄》: “劍刃上吹毛試之,其毛自斷,乃利劍,謂之吹毛也?!雹鄻翘m: 漢代西域一小國名,又稱鄯善,都城在今新疆若羌縣。漢昭帝時,樓蘭王勾結匈奴,多次殺害漢朝使節。這里指金最高統治者。
【鑒賞】 古人用詞這種形式來描寫閱兵,實不多見。秋閱,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習慣?!洞呵铩せ腹辍份d: “秋八月,壬午,大閱?!贝箝啠褪情啽囊馑肌W髡咴谶@首詞中描繪的秋閱,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即國家民族處于危亡的緊急關頭,因而深蘊了特殊的情感和特別的意義。
開首一韻三句,直接切入,并無渲染陪襯,秋閱的情景直筆寫來,突兀而有氣勢。“萬馬不嘶”,起句不凡! 檢閱的軍隊有千軍萬馬,并且萬馬能夠做到“不嘶”,由此可以想見這支軍隊的訓練有素和閱兵場上嚴肅而緊張的氣氛?!耙宦暫恰?,打破了開始時的寂靜,霎時間,“令行柳營”,千軍萬馬聞聲而動,聞令而行,閱兵正式開始。短短三句,構成了一靜一動的場景,文筆一抑一揚,二者相得益彰,越發見到隊伍的整肅和紀律嚴明。隨著閱兵的進行,詞人的觀察也更為仔細具體: “見秋原如掌,槍刀突出,星馳鐵騎,陣勢縱橫。”這四句以一 “見”字總領,次第寫來。先描繪閱兵場這個大環境,以 “秋” 字照應題面,用 “掌”形容平坦寬闊的原野,十分巧妙,它移入了詞人的主觀感覺: 秋原因千軍萬馬而相形見小,閱兵的規模雖大卻盡在掌握之中。詩人的情緒是感奮而驕傲的,大有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氣概。再以 “槍刀”、“鐵騎”、“陣勢” 三方面概括地表現了這支隊伍的強大、威武和訓練有素,進一步證明詞人的自豪有充分的理由。
以上從大處落筆,勾勒出雄偉壯觀的秋原閱兵圖。以下兩韻則于細處入手,集中刻畫這幅圖中的中心人物,即張路分的儒將風貌。隨著閱兵的推進,詞人的觀察亦趨細微,其注意力自然要為這次閱兵演習的指揮者所吸引:“人在油幢,戎韜總制,羽扇從容裘帶輕。”這一韻像一組特寫,也似主角登臺的 “亮相”,異常鮮明且極富魅力,主人公運籌帷幄,總制軍事策略的卓越才能和從容自如,羽扇輕裘的儒雅風度和瀟灑儀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此,詞人用了兩個典故,一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羽扇綸巾從容指揮軍事的故事,一是西晉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輕裘緩帶有儒將之風,以古代著名儒將比之張路分,突出了他的英雄風采。接著詞人文筆一轉,以 “君知否”的設問句領起,另辟蹊徑,對他的另一方面加以描寫,說不僅是 “山西將種”,出于地杰人靈,而且有文情詩才,“曾系詩盟”,一個具有文韜武略的儒將形象呼之欲出。
下闋開頭兩句,承上而啟下。“龍蛇紙上飛騰”,進一步表現張路分的文思敏捷,才華四溢?!翱绰涔P、四筵風雨驚”,則從側面寫旁觀者對他的驚嘆贊佩,來證明他的才情不凡。這里既有對他揮毫走龍蛇 “淋漓醉墨” 的驚嘆,還有為龍蛇飛騰中的豪情壯志所折服。通過旁人的眼光,詞人的筆觸開始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目的是要揭示張路分的愛國熱忱和殺敵衛國的豪情壯志。這種圓轉自如,不著痕跡的轉折過渡十分高明?!氨銐m沙出塞”等四句,以假設的口吻抒發了人物的心志,意思是說即使邊塞立功,封得一個萬里侯,捧得一個黃金印,也未快平生之志。這幾句音節短促,聲情激越,寫出了他渴望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胸襟抱負。封侯掛印不愜意,怎樣才能遂平生志呢?“拂拭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 這是何等豪壯的心聲,多么令人佩服的襟懷! 人物的激昂與詩人的感奮契合在一起,發出了振金擊玉的時代強音——“不斬樓蘭心不平”! 這一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達到高潮,其精警豪壯,與岳飛“踏破賀蘭山缺”相類。最后一韻收束全詞?!皻w來晚”,交待這次秋閱歷時較長,照應篇首?!奥犽S軍鼓吹,已帶邊聲”兩句,則是詩人觀秋閱后總結性的感受,伴著鼓角之聲,浮現在詩人腦海中的是邊塞戰地的金戈鐵騎、戍角征鼓,是烽火硝煙、人喊馬嘶,“邊聲” 的壯烈,揮之不去,反映了詩人渴望進行抗金北伐戰爭的心情,深化了全詞的愛國主義主題。
在寫法上,全詞結構很緊密,逐層深入,由宏觀到具體,由外部描繪到內心揭示,轉換自然,極富邏輯性。在一首詞的有限篇幅里,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一場大規模的閱兵演習,并生動傳神地刻畫了一個儒將形象,確實難能可貴。這首詞也體現了 “狂逸之中自饒俊致” (劉熙載 《藝概》) 的特點,于縱橫昂揚激烈之處,不時有 “羽扇輕裘”,“龍蛇飛騰”,饒有情致,這亦是劉過詞的藝術魅力之一。
文章作者:曹繼建
上一篇:愛國詩詞《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魯迅·慣于長夜過春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