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祖詠·望薊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①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②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③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④
【注釋】 ①燕臺: 即薊北樓,亦稱幽州臺、黃金臺,相傳為戰國時燕昭王為招賢納士所筑。一望: 一作 “一去”。漢將營: 實指安祿山軍營,薊門一帶是安的根據地所在。以漢代指本朝,乃唐、宋詩人慣用的手法。②生積雪: 積雪遍野。三邊: 指幽、并、涼三州,因其地處邊疆,故云,后泛指邊地。③烽火: 本指邊地燒柴報警之火,用作邊境戰事的代稱。侵: 一作 “連”。薊 (ji) 城: 即薊門關,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古時為邊防要塞,常屯重兵把守。④投筆吏: 典出漢代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請長纓: 典出漢代終軍弱冠請纓的故事。
【鑒賞】 祖詠在盛唐詩壇上是頗有名氣的詩人,他的詩作大都流連山水、著意風物,流露出濃厚的隱逸情緒,屬于王維、孟浩然一派。
《望薊門》這首七律的寫作年月未詳,但這首詩卻是祖詠詩中別開生面的作品。它一反詩人慣常的淺唱低吟的田園風味,刻畫出燕北邊境的壯麗景色和充滿火藥味的邊塞風云,表達了詩人投身軍旅、安邊報國的壯夫意氣。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選取典型的景物,描繪出邊地特有的風光,景色壯麗、意境開闊,尤其是能把自然風光與邊地戰事融為一體,顯出開闊的胸襟、昂揚的氣勢。詩人在一個曙色初露的早晨登上燕臺,遠望薊門,視聽所及,無不令詩人驚心動魄。起句的一 “望” 一 “驚”,是全詩結構的關節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驚異的是心中情,寫景抒情都由這一望一驚所生發,鑄詞之妙頗見功夫。詩人用斑斕的彩筆展現出一幅邊境戰地風光圖: 積雪遍野生出萬里寒光,海畔云山簇擁著薊門重鎮,關門上的旌旗在晨風中高高飄揚; 軍營里笳鼓喧喧已不是和平氣象,沙場上報警的烽火直逼云天,更見戰事激烈。這一切怎不令詩人生出驚心動魄的感受來呢?這和詩人慣常津津樂道的 “南山當戶牖,清水映園林” (《蘇氏別業》)、“落日桑柘陰,遙村煙火起” (《夕次圃田店》)之類的景物相較,顯然大異其趣,顯露出祖詠心中的另一重天地。
詩的結尾引用漢代班超投筆從戎和終軍弱冠請纓的典故,表明詩人希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心跡。雖然有的論者指出此處用典難免有熟爛之嫌,但應物斯感、觸景生情,也顯得很自然。從祖詠的遭際來看,他和孟浩然的 “不才明主棄”似有同病相憐的地方。建功立業,一展抱負是多數盛唐詩人的追求。然而,祖詠得中進士以后,未得實缺,乃官場失意之輩,隱逸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罢l念遠方客,長懷魏闕情”(《蘭峰贈張九皋》),正畫出他身在山水,心存魏闕的矛盾心態。當時盤踞燕北邊境的安祿山,早有圖謀不軌的意向,深為有識之士所擔憂。清人高步瀛在 《唐宋詩舉要》一書中引方東樹對這首詩的評論說: “收記意有澄清之志,豈是范陽已有萌芽邪?” “范陽” 即指安祿山,“萌芽” 即指他反態已露。所以,這里投筆、請纓的用典,并非泛泛之詞可比。
殷璠在《河岳英靈集》 中評祖詠的詩云: “剪刻省靜,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但就這首 《望薊門》而言,無論造境寓意,均頗具盛唐氣象,并不比高、岑諸人的邊塞詩遜色。
文章作者:張隆高
上一篇:愛國詩詞《屈大均·攝山秋夕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陳毅·梅嶺三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