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屈原·國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②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③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④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⑤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⑥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⑦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⑧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⑨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⑩
【注釋】 ①國殤 (shang): 為國捐軀者。②操: 持。吳戈:吳國所產的兵戈。被:同 “披”。犀甲: 犀牛皮所制的鎧甲。錯: 交錯。轂 (gu): 車的輪軸。短兵: 短兵器。接:交。③矢: 箭。交墜: 箭飛如雨,在空中交碰而墜落。④凌: 侵犯。躐 (lie): 踐踏。行 (hang): 行列。驂 (can): 邊馬。古代戰車的轅木只有一根,兩邊各套兩馬,靠車轅中間的兩馬叫 “服”,兩側的馬叫 “驂”。殪 (yi): 死。右: 指右驂。刃傷: 被兵刃所傷。⑤霾 (mai): 同 “埋”。縶 (zhi): 絆。援: 執。玉枹 (fu): 玉飾的鼓槌。⑥懟 (dui): 怨恨。威靈怒: 神靈震怒。嚴: 嚴酷。棄原野: 棄尸于原野。⑦反: 通 “返”。此句謂一出不入、一往不返,抱定必死的決心。忽: 迅速貌。超遠: 遙遠。⑧挾 (xie): 夾在腋下。秦弓: 秦地所產的弓。懲: 戒懼。此句謂雖首身分離而心不戒懼。⑨誠: 確實。此句謂實在是既勇敢又威武。⑩神以靈: 精神卻活著。毅: 剛毅。鬼雄: 鬼中雄杰。此句一作 “子魂魄兮為鬼雄”,但比之欠佳。
【鑒賞】 《國殤》 出自 《九歌》。《九歌》本為古曲名,《左傳》、《山海經》、《離騷》、《天問》都曾提及,據說是夏啟從天上偷到人間來的。楚俗信巫鬼,常常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作歌樂鼓舞,以媚神、悅神。屈原的 《九歌》就是在此種祭祀古曲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九歌》 為一組詩,共十一篇,首尾之《東皇太一》 和《禮魂》,分別為迎神曲和送神曲,中間九篇或禮贊神明,或表現愛情,分別祭告天神、地祗、人鬼。無論是禮贊神明還是表現愛情,都浸染著屈原自己的遭遇和感情,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關于《九歌》的創作年代,從詩中大量嘆老嗟歲之辭及沅湘景物的生動描寫來看,當作于流放沅湘時期。
《國殤》為《九歌》第十篇,乃為國捐軀者之祭歌。當時秦軍屢屢入侵,楚國傷亡慘重,屈原為祭告楚國將士英靈而作此篇。前四句寫敵我雙方交戰。首句 “操吳戈兮被犀甲”,寫我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 第三句 “旌蔽日兮敵若云”,寫敵軍人多勢眾,氣焰囂張; 二、四句寫雙方交戰,車轂相錯、短兵相擊、飛矢交墜、士卒爭先。次六句寫戰斗的經過和結局。“凌余陣兮躐余行”,見敵人攻勢兇猛,“左驂殪兮右刃傷”見我軍傷亡慘重。然男兒沙場死,敢輕七尺身,雖 “霾兩輪兮縶四馬”,車毀陣陷,仍“援玉枹兮擊鳴鼓”,戰鼓高敲,血戰到底。其英勇無畏,悲壯慘烈,飲血兵刃,橫尸荒原,直可以 “懟天時”、“怒威靈”。最后八句,歌頌我軍將士“出不入”、“往不反”,勇赴國難,視死如歸。雖“首身”分離,卻“心不懲”、“神以靈”、“魂魄毅”,生為人杰,死為“鬼雄”,英烈豪氣,凜然千秋。
全詩慷慨悲壯、沉雄豪邁,充滿強烈的愛國激情和殺敵效死的英雄氣概。雖寫失敗、祭亡靈,卻無絲毫頹傷,有的只是對亡者之禮贊、對生者之激勵,以及屈原自己的一腔報國欲死、義薄云天的壯烈情懷。
文章作者:傅正義
上一篇:愛國詩詞《洪秀全·詠劍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大釗·太平洋舟中詠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