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武功山記》原文與賞析
李廉
安成以仙名山者,有浮山之魏,洞陽之黃,清化之胡,武功之葛,皆著于圖經;而莫盛于武功。或曰: 大江西南三巨鎮,衡、廬、武功也。武功以僻遠不見經傳,不得與衡、廬并顯。然究竟脊脈,則實首衡尾廬,而屹然高聳,雄據荊、吳之間,謂之三巨鎮亦宜。
其最尊白鶴峰,白鶴仙人所止。望之隱隱中天云雨,皆在其下。東南則空同諸山,西北則長沙之水,一發空際, 蒼茫無極。 峰頂有崖, 崡岈洞嵌, 可容數百人。或窺觸之,則震雷隨至。巖之下,奇石萬狀,石床丹室,列尊雜峙。乳香靈藥,雪竹龍草,黃精仙茅,居人咸扳援梯系以入。歘然不可褻。蓋龍湫風穴環衛,出沒晦明,變化在倏 頃。庵址舊曰小桃源。前有金燈塔,生成石剎七成。稍上為棋盤石; 又上有元煉丹灶,或曰: 爐底尚存也。后有大小箕峰,峰隱約仙翁大士像。有石若盤,三伏有水,則其歲不旱。側有投箓簡者,從之若授受然。使得如孫興公、蘇子瞻一過從之,獨不與天臺、羅浮并耶? 其隸袁者,有石筍、匡洲崖,亦奇勝。水西出為廬,下六十里為秀江。
《武功山記》是元代文學家李廉狀寫武功山的一篇散文。以往談到江西一帶的名山,人們都會想到那飛峙于大江南岸的廬山,而武功山則默默無聞。但通過李廉這篇文章的介紹,武功山就開始為世所知了。
這篇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謂之三巨鎮亦宜”,作者向世人介紹武功山,并暗寓寫作此文的原因。作者首先說,安成一帶因仙人而聞名的山共有四座,武功山即其一。但最負盛名者,要屬武功山。作者又說,武功山完全可以與衡山、廬山并稱為“大江西南三巨鎮”,但衡、廬二山久負盛名,為世矚目,只有武功山因位置僻遠,名“不見經傳”; 其實,武功山“首衡尾廬,而屹然高聳,雄據荊、吳之間”,完全可以與衡、廬二山“并顯”于世。在這里,作者有感于武功山的被冷落,大有為其“鳴不平”的意思。因此,李廉便寫成此文,有意要把他家鄉一帶的武功山發揚光大一番。
第二部分,從“其最尊白鶴峰”開始,至文章結尾。這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主要描寫白鶴峰的名勝景觀。作者首先寫道:“望之隱隱中天云雨,皆在其下。東南則空同諸山,西北則長沙之水,一發空際,蒼茫無極。”這是總括白鶴峰之險峻勝概。這樣,白鶴峰的雄偉身姿便突出于群峰之上,而屹立于讀者視野之中了。緊接著,作者寫峰頂巖洞、石床丹室,寫巖下奇石、靈草妙藥,寫龍潭風穴,晦明變化,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神秘奇異的境地,令人驚駭不已,嘆為觀止。然后,作者敘寫了“小桃源”庵址天然生成的石塔,以及上面的棋盤石、煉丹灶。還簡略地寫了大小箕峰、石筍、匡洲崖,和發源于武功山南麓的瀘水。最后,作者發出了“使得如孫興公、蘇子瞻一過從之,獨不與天臺、羅浮并耶”的感慨,照應了開頭,使文章意足神完。
《武功山記》全文只有343個字,但文筆洗練,清麗奇譎,洵可稱為一篇優秀的文學小品。雖然題目中標上了“記”字,但通篇沒有作者的蹤影出現,很顯然,這是一篇雜記體的臺閣名勝記,而非山水游記。這種文體,早在唐代就成熟了。唐代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柳宗元的《永州龍興寺息壤記》、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喜雨亭記》等,都是這種文體的名作。唐宋時代為古文的復興期,名家、名作層出不窮,原不足奇怪。而李廉卻在有元一代斯文掃地、文風靡弱的情況下,寫出《武功山記》這樣的佳作,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相看了。仔細玩味,這篇散文在藝術上有以下兩大特色:
首先,作者善于剪裁,使重點突出,筆墨集中。由于武功山并不為舉世所知,并且因為面面俱到是寫山水名勝的大忌,故對其一峰一壑的逐一描寫實無必要。所以,作者并不作巨細無遺、細針密線的描述,而只是選取武功山最稱名勝的地方——白鶴峰,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而武功山的其他風景名勝,像大小箕峰、石筍、匡洲崖、瀘水,則一筆帶過。這便給讀者留下了突出、鮮明的印象,比那種逐一鋪敘、面面俱到的寫法,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突出武功山的“仙氣”,即道教色彩,以神奇詭異取勝。誠然,武功山“屹然高聳”,白鶴峰也峻偉峭拔。但如果要在山水形勝方面執意與衡、廬二山爭奇斗雄,那么武功山恐怕仍要遜色。作者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避開山水,主要在仙道色彩上加以渲染,這就使武功山具備了自身的特色,而能夠與衡、廬二山各有千秋,“并顯”于世。傳說早在晉代,道家葛鉉、葛洪就在此山修煉過,因此武功山長期以來是以仙名世的。文章一開頭,就寫了“武功之葛”,為全文濃重的“仙氣”氛圍打下了底色。寫到白鶴峰,作者立即介紹說“白鶴仙人所止” (這也應該是白鶴峰名稱的由來)。山頂的洞府之內,更是不可“窺觸之”,否則就會“震雷隨至”。就連巖下的奇石,也像仙人所居的“石床丹室”。而此處所產的“乳香靈藥、雪竹龍草、黃精仙茅”,則更是道家所服食并傳說能夠延年益壽的草藥。這里圣潔絕塵,不可褻瀆,晦明變化,在剎那間,神秘莫測,令人敬畏。“小桃源”庵舊址,有七層金燈塔,稍上則有仙人下過棋的棋盤石,更有道家的“煉丹灶”,且“爐底尚存”。大小箕峰也像仙翁大士像,而“籙簡”則是道家的秘文冊頁。總之,在李廉筆下,這座武功山真正是仙氣杳渺的神仙洞府,煙云繚繞,超凡脫俗。
作者李廉生當元季,與當時眾多的文人一樣,其舉業、仕進皆坎坷迍邅,窮困潦倒。雖曾中進士,但通籍頗晚,故其精神趨于消沉。因此,在他作《武功山記》時,就借武功山的神仙道教蹤跡,寄托了他那種消極遁世的思想。實際上,它反映了整個元代文人的苦悶心情。
上一篇:杜甫《武侯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銓《武當游記(節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