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士禛·瓜洲渡》原文賞析
昨上京江北固樓,微茫風日見瓜洲。層層遠樹浮青薺,葉葉輕帆起白鷗。
揚子橋頭雞未鳴,瓜洲城外日東生。風波不憚西津渡,一見金焦雙眼明。
瓜洲,鎮名,在揚州城南長江北岸,當大運河之口,地為江中沙磧,狀如“瓜”字,故名瓜洲; 有渡口以通江南的鎮江,名瓜洲渡。順治十七年(1660),王士禛先后任揚州推官和江南同考官,九月因病歸揚州,冬天曾游北固山和金、焦山,往來于鎮江與瓜洲之間。這兩首七絕,當作于此時,詩人二十七歲。
第一首,描述在鎮江登北固樓隔江遠望瓜洲的情景。北固樓在鎮江西北的北固山上,山高數十丈,三面臨江,登樓則江景可望。梁武帝曾登臨此處,謂可為京口 (鎮江)壯觀; 辛棄疾亦有詞曰: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南鄉子》)此樓向為登臨勝地。這一天,在晴和的冬日,詩人來到這高高的北固樓上,登臨送目。但見煙波浩淼的江面上,一片迷茫,北岸的瓜洲鎮依稀可見。再往遠處看,一層層樹木像只有幾寸高的青青的薺菜一樣,浮在天際,而江中的一只只小船,正在揚起輕帆,像白鷗一樣在水上翔游。這是一幅多么開闊宏大而又空明淡遠的畫圖! 詩以北固樓為近景,隨著視線的推移,把瓜洲、遠樹和輕帆這些遠景,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淡淡幾筆,遠近映襯,交織融會,極有層次。用“青薺” 比“遠樹”,以“白鷗”喻“輕帆”,不僅生動形象,也暗有反襯樓高之意,而且“青”、“白”的色彩,更給疏簡的構圖增添了清新、淡雅之趣。細玩全詩,如置身畫幅中,意境清遠,韻致超逸,自然天成。
第二首,描述曉日瓜洲渡江往金、焦途中所見之景。“金焦”即金山和焦山,在鎮江西北長江中,兩山相對,突兀高峙,亦游覽勝地。前兩句寫詩人乘船從揚子橋頭出發時,清晨的寧靜氣氛。揚子橋在揚州城南十五里,又名揚子渡。此時,雞尚未鳴,晨光熹微,詩人就出發了;漸漸地,到得瓜洲城外時,一輪紅日才剛從東方升起,朝霞映照在江面上,漫江紅透,一派美景。“雞未鳴”,言行船之早和游興之高;“日東生”,見天氣之佳和景色之美。兩句中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十分喜悅的情懷。第三句一轉,到了“西津渡”口(瓜洲渡的別稱),忽然風起浪涌,給行船帶來了困難。但是,“不憚”二字,表現了作者乘興前往的堅定信心,我們仿佛看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向前奮進。最后,終于見到目的地金山和焦山了。那蔚成奇觀的山勢,使得作者的眼睛忽然格外明亮,欣喜之情溢于言外。全詩到此戛然而止,一幅長江曉日行舟圖,清新明朗,歷歷如在目前,并且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翛然意遠。
這兩首詩圍繞瓜洲渡這個中心,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不同的景象,相映成趣。前一首是從遠處居高臨下地鳥瞰,縱目眺望,景象開闊,但多少有些朦朧;而后一首則是從江上觀望,雖然風波浩蕩,但卻格外清晰。這一遠一近,一朦朧一清晰,對比之下,更饒詩意。雖然景象有所不同,它們卻共同含蓄地表達出作者的某種期冀追求之心和奮發進取之意,體現出詩人在青年時期那種熱烈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從技巧上看,兩首詩都顯得筆調輕靈,而且用字準確生動,更加神韻悠長。“層層遠樹浮青薺”的“浮”字,把隔江眺望時,因水面波動而顯得略有動蕩之感的遠樹,表現得極為形象。“一見金焦雙眼明”的“明”字,把經過風波而看見美麗的金、焦二山時的驚喜之態,形容得淋漓盡致。“浮”“明”都是極為尋常的字,但一經作者點化,恰到好處的運用,就顯得格外生動,令人嘆服。與王士禛同時代的人評論他的詩“言語妙天下”(《談龍錄》),信非虛譽。另外,兩詩章法也頗見變化。前一首開始兩句散起,后面兩句對結;后一首開始兩句對起,后面兩句散結。這種變化,在流暢中見工致,在精整中又有逸宕,把詩中景清而意遠的神韻表現得更加耐人尋味。
上一篇:古詩《章炳麟·獄中聞沈禹希見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孟頫·登飛英塔》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