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虎丘》原文與賞析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屋, 莫不靚妝麗服, 重茵累席, 置酒交衢間。 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 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 余既乞歸,恐進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萬歷二十三年,28歲的袁宏道赴吳縣任。接任后,公務繁雜,并與當道者因事不合,于是發出“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尤為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沈廣乘》) 的慨嘆。30歲去吳縣 (蘇州) 令,開始了吳越一帶的漫游,情不自禁呼道:“丘壑日近,吏道日遠,弟之心近狂矣,癡矣!”在漫游時寫了數十篇游記,《虎丘》 即其中一篇。袁宏道善寫游記,今存近七十篇,文筆雋秀,短小精悍,狀物抒情,時有逸氣,往往寫景與議論相間,文中有人。
虎丘是蘇州著名游覽勝地,又名海涌山。位于蘇州市閶門外。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葬其祖父闔間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說“丘如蹲虎,以形名”?!安坏交⑶穑匆娞K州”,虎丘平地突起,氣勢雄偉,有絕巖縱壑之感。周圍綠水環繞,清波如帶,景色幽奇。山上有塔影橋,形如半月; 千人石位于半山,形如刀削,石面平坦,可坐眾人,相傳梁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講經。劍池石壁上刻有“風壑云泉”四字,相傳為宋書法家米芾所書; 有二仙亭,亭內石碑刻呂洞賓、陳摶像; 虎丘最著名的古跡是虎丘塔,建于五代宋時,至今已有一千余年?;⑶鹗峡逃小盎⑶饎κ彼膫€字,傳為顏真卿所書。那靜謐的幽林,艷麗的花卉,優美的傳說,名人石刻,雅致的庭園,碧綠的池水,曲徑、洞壑,巍峨的塔影,使虎丘享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
本篇雖是“虎丘”游記,但對景物卻著墨不多,主要筆墨寫游人如織,歡歌聚飲之態,這是本文突出之點,從而表現作者鄙夷仕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文章開始介紹了虎丘特點: 離城近”可七八里”,山不高“無巖邃壑”,因此“簫鼓樓船”無日不到。凡是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如織,尤其中秋之夜更勝。這里以排比句式寫四時之盛,以游人絡繹勾出虎丘美景的魅力。筆墨簡括有力。
下面抓住“尤勝”二字展開筆墨。寫中秋月夜,游人玩賞虎丘,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極寫游人之多。以上至官吏士女,下至貧民百姓,無不梳妝打扮,寫游興之濃。然后以三個排比句“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極寫眾多游人在街衢巷道設席置酒,彈琴唱歌的歡樂之狀,這里運用夸張手法。下面又以博喻修辭法——“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來形容歌聲如潮,彩衣似錦的盛況,此處有色彩的流動,聲音的喧囂,如此描繪了一個民間游樂的場面。最后以“無得而狀”的抒情語道出對這盛況的贊嘆。
下面集中筆墨描寫游人唱歌的盛況; 尤如一個個特寫鏡頭?!安枷酢睂懭藗內郝暥?,“唱者千百,聲若聚蚊”無法分辨高低好壞,此為第一個場面?!胺植懿渴稹保纸M對歌,爭相競斗歌喉,雅俗、良莠自明,最后剩下數十人在唱,此為第二場面。第三場景寫月明中天,月光如洗之時,粗劣者停止了歌聲,只有三四人在你唱我和,簫管悠揚,和諧清亮,令聽者銷魂。第四場景,待夜深之時,月影橫斜,樹影婆娑,一切簫板停歇,四座屏息,靜聽一人高歌,度曲未終,云起霞飛。并以對偶句“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進一步描繪“一夫”高歌之精妙感人,同時暗示了歌者的內容乃慷慨之音。這一段文字,寫得極有層次,從“歌者千百”寫到“一夫登場”,從“聲如聚蚊”寫到“四座屏息”,從下里巴人寫到陽春白雪,如此勾畫了一個個場景,創造了一個中秋之夜,萬民同樂的境界,有力地表現了主旨。在這段文字中又以月影移動,石光如練,樹影婆娑來襯托簫管悠悠,歌聲裊裊,使畫面更富有詩情畫意。
寫虎丘,雖以游人之樂為主要筆墨,但也離不開景色之美。作者抓住幾處景觀,有特色地加以點染勾勒。劍泉,突出“其深不可測,飛巖如削”,據說是秦始皇利劍劈削而成。千頃云山、天池山都是虎丘附近的名山,它“巒壑競秀”,相傳天池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怎不令人開懷暢飲呢? 文中寫文昌閣、平遠堂遺址,不是正面描寫閣堂,而是以近景晚樹襯文昌閣,以遠景虞山烘托平遠堂遺址,白描點染,參差錯落,頗為有致。虞山位于常熟縣西北,相傳西周虞仲葬此,故名。山自西向東,形似臥牛,東端伸入縣城,古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稱。山上蒼松翠竹,清溪奇石,景色秀麗,為江南名山,作者云“虞山一點在望”將虞山的淡影納人虎丘圖上。作者真可謂丹青妙手,善以虛實濃淡之筆作畫。文中由平遠堂的“廢已久”引出人事滄桑,表達了對韋應物、白居易兩先賢的敬仰之情?!吧酱ㄅd廢,信有時哉”的感慨,暗寓了作者對朱明王朝國勢日頹的憂慮。此處正表現了他寫景兼有議論,文中有人的特點。
最后寫他七游虎丘的緣由。為吳縣令時,曾六游虎丘,但因頭戴烏紗,未能盡興。并且細載了任職時最后一次出游: 他與好友江進之、方子公同登虎丘,坐在生公石上 (生公石在千人石北面,是生公說法處) 等待月出,欲與民同樂,然而唱歌的民眾聽說縣令來了,都紛紛避去,頗令人掃興。他當時對進之說:“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實在太厲害了。他日我離去官職,一定到此石上聽曲,現在以此向月發誓”。故而去官之后,趁中秋之月,七游虎丘。并感慨寫道:“虎丘之月,不知尚識 (記得) 余言否耶?”這一句運用擬人法,賦月以生命,似乎明月有知,有情,結句奇而有味。此段流露了對封建官吏驕橫的不滿,對隱逸山林與民同樂的向往之情。
上一篇:張雄飛《碧雞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流芳《虎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