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嘲割裂題(選一)》原文與賞析
禮賢全不在胸中,扭轉頭來只看鴻。一目如何能四顧?本來 《孟子》說難通。
這是一首嘲諷科舉制度的詩。“割裂題”是指八股文的題目。八股文是科舉考試必須答的試卷,試題完全出自 “四書”、“五經”原文,童試(考秀才)的八股文更僅從“四書”中出題。因童試考生多(所有想入仕途的讀書人都必須入試),考試頻繁(每年每縣一次),題目越來越難出,考官往往出怪題,即將上下兩段不相干的經文各抽幾字合為一題,叫做截搭題,又稱割裂題,有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名色。本詩詩末小注“顧鴻”,即為一割裂題。“顧”字取自 《孟子·梁惠王下》之 “王顧左右而言他”句,“鴻”字取自 《孟子·告子上》之 “一心以為鴻鵠將至”句。為幫助讀者理解,現將這兩段話抄引如下: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 “棄之。”曰: “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 “已之。”曰: “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告子上》: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授弓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 非然也。
這兩段話的意思,都是講一心不能二顧,二目不能四視的道理。此題顯然是要求考生在一心讀圣賢書上立論。但如不是對《孟子》十分熟悉者,恐怕難以下筆。所以本詩對此題作了嘲弄。“禮賢全不在胸中”,批評讀書人對讀圣賢書不感興趣;“扭轉頭來只看鴻”,是說他心中所想的是射鴻之事,只顧看天上的飛鴻了。“一目如何能四顧?本來《孟子》說難通。”他為什么心不在焉,旁騖其他呢?原來他對《孟子》本就不感興趣,認為 《孟子》的學說太難懂了。原來是枯燥的封建文化,引不起青年學子的興趣;什么代圣賢立言的舉業八股,如何能勾得住他的心呢?“本來《孟子》說難通”,講得太對了。《孟子》已很難懂,搭截孟子之文構成的割裂題,又怎能引發人們的好感呢? “嘲”者,鄙棄也,這確是可取的態度。“禮賢全不在胸中”,該當如此,本無足怪。
這組詩當時有實指,徐凌霄、徐一士 《凌霄一士隨筆》云: “以出題割裂而被譏嘲者,鮑桂星之事為最著,由士子所為嘲詩而傳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云:鮑覺生先生(桂星)督學河南,出題每多割裂,士子逐題作詩嘲之云云,可謂極調侃之能事,亦其自取之耳。”但帶有普遍性,不妨看作對科舉考試的揭露譏嘲。
上一篇:《清代民歌·嘲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嘲某房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