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茅盾·題白楊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余曾作短文曰《白楊禮贊》,畫家某取其意作白楊圖,為題俚句。
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
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
羞與柟枋伍,甘居榆棗儔。①
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②
【注釋】 ①柟(nan)、枋 (fang): 皆為常綠大喬木,木材貴重。伍: 相處。榆、棗: 皆落葉喬木,開花結果。儔: 同類。②丹青: 紅色和青色顏料,代指繪畫,詩中指白楊圖。仇: 意同 “儔”字,即同伴。
【鑒賞】 白楊——“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茅盾在他的散文 《白楊禮贊》 中是這樣敘說的。然而,就是這既 “普通” 又“不平凡” 的白楊樹,引起他作文又賦詩。
茅盾1941年3月作 《白楊禮贊》時,我中華民族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九洲山河硝煙彌漫,民族命運危在旦夕。國民黨反動派卻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 “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民眾,團結一致,頑強戰斗,多次粉碎敵偽的 “掃蕩”,鞏固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茅盾高瞻遠矚,從根據地人民身上看到中華民族遠大的前途,于是揮筆寫下 《白楊禮贊》,用在西北黃土高原上 “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來象征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人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樸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
不知是茅盾 《白楊禮贊》文中的精神,還是白楊本身的品格感染了畫家而為之 “白楊圖”。茅盾見其圖,于1943年又賦詩 《題白楊圖》,詩中從 “挺立如長矛”的樹干,到 “枝枝爭上游”的樹枝和 “葉葉皆團結” 的樹葉都作了形象的描繪和恰當的比喻,賦予了白楊挺拔向上和團結的精神風貌。白楊,這樣的“佳樹”詩中仍說“羞與柟枋伍”,一個“羞”字,活畫出白楊自謙的美德。柟、枋皆是堅木貴材的常綠喬木,因而自愧不如,所以 “甘居榆棗儔”,情愿與能開花結果的落葉喬木榆樹、棗樹同伴。詩的前六句,皆是對白楊形象和白楊品格的贊頌。最末兩句 “丹青標風骨,愿與子同仇!”則是對白楊圖、畫家、詩人之間關系的表露。詩人先贊美畫家的神筆之功,將白楊 “風骨”顯示其中,這既是對白楊圖有形有神的審美感嘆,又是對畫家的贊美。末句,既表明茅盾對“白楊圖”和 《白楊禮贊》畫與文精神、風格的一致及作家同畫家的契合感到十分愜意,又傳達出作為大文豪茅盾愿與畫家結為 “伴侶”志同道合——學白楊,做無產階級文化人的感嘆。這里,作者對白楊的贊美、對人民的歌頌、對同志的友好、對抗戰的必勝信念……盡在其中。
全詩有白描,也有對比和擬人,意象生動。雖不著一愛國、愛民之字,但透過白楊 “風骨”,再聯想災難深重的國情,茅盾那顆燃燒著抗日烈火的赤子之心、熱忱的愛國之情和崇高品格及戰斗英姿,猶如偉岸、挺拔的白楊,清晰可見。
文章作者:冉啟蘭
上一篇:愛國詩詞《許曉軒·除夕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夏完淳·魚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