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南鄉(xiāng)子》原文賞析
夜戶喜涼飚,秋入關山暑氣消。勾引客情緣底物?鷦鷯,落日凄清叫樹梢。古寺漏長宵,一點青燈照寂寥。暮雨夜深猶未住,芭蕉,殘葉蕭蕭不奈敲。
客居寺廟,秋意漸起,一絲涼意帶出一縷悲愁之思。這首詞表現(xiàn)的就是這一內(nèi)容。
“夜戶喜涼飚,秋入關山暑氣消。”涼風起天末,輕飚入庭院,正是暑氣消褪暗涼生之時。人的心理變化往往與生理感受密切相關,一個“喜”字寫出了涼風入戶,寧體便人,神清氣爽,十分愜意之狀。人的情緒轉(zhuǎn)換又與特定的思維模式、文化熏陶密切相關,中國文人往往將“悲”與“涼”二字連在一起,“傷”與“秋”二字連在一起,秋風一起,涼意頓生,雖然剪除了煩人之熱惱,但自古逢秋悲寂寥,又生出許多幽怨悲涼情味,下文便由喜轉(zhuǎn)入悲。“勾引客情緣底物?鷦鷯,落日凄清叫樹梢。”鷦鷯形似黃雀而小,古代詩文中常視之為安貧樂道,安土重遷,安于一枝之禽。如《文選》卷十三有晉張華《鷦鷯賦》云:“鷦鷯,小鳥也。生于蒿菜之間,長于藩籬之下,翔集尋常之內(nèi),而生生之理足矣。”“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shù)粒,棲無所滯,游無所盤。”“委命順理,與物無患。”此鷦鷯自落日起即聲聲啼苦,勾引起行客懊惱之情;離家遠涉,漂泊關山,不管是求名求利還是求佛求道,細思來總是有求于外物,倒不如鷦鷯安于一枝之自適自足。況且,鷦鷯雖是其聲危苦,但還有一枝可棲,而詞人客居在外,連棲身之一枝尚未覓得,相形之下,愈發(fā)傷感。自然,此鷦鷯為實有之物或虛擬之物,此景為“現(xiàn)量”或“比量”,皆可略而不計。要之,鷦鷯之形狀旨在映襯詞人之處境耳。
詞人早年曾進寺廟、入禪房,初為天寧虛照禪師之徒,后又隨海云法師北上,途中常掛錫佛寺。詞的下片所繪即為一游方僧人之小照。“古寺漏長宵,一點青燈照寂寥。”佛門中人常靜坐默處,長夜參禪入定時,相伴者唯有古佛蒲團、青燈黃卷、寒夜鐘鼓。此中境界,世人視為清苦,僧人視為清凈。但綜觀詞人之一生,雖曾身入空門,卻并沒有全心皈依三寶,他是內(nèi)外兼明,旁搜博學,心懷天下,胸存謀略,剪不斷的是人間情緣。而此刻,雖身在佛寺,心卻尚未止如湛水,入其三昧。縷縷客情鄉(xiāng)思于長夜寂寥中隨秋風潛入心田,倍增凄涼之情。“暮雨夜深猶未住,芭蕉,殘葉蕭蕭不奈敲。”結尾用加倍寫法,正是不堪凄涼時,又聞雨打芭蕉,且是長夜不斷,點點滴滴,都在心頭。佛經(jīng)中常以芭蕉喻人身,于其成壞毀滅中觀察諸法實相,此處寫殘葉芭蕉不奈敲,或暗寓了去日苦多,功業(yè)無成,人生消磨之感嘆。詞的結尾以己度物,引類悲懷,其手法亦比亦興,亦實亦虛,饒有余味。
上一篇:《又廷式·南鄉(xiāng)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顧春·南柯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