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校】
《二牖軒隨錄》選入此則。
氣象,是傳統(tǒng)詩論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作品中因作者個性、氣質、情感的融貫而呈現(xiàn)出的整體風貌。古人常用“氣象”來論書畫詩文,常說“氣象崢嶸”、“氣象渾厚”、“英雄氣象”、“氣象渾成”等,一般是指真力彌漫、雄奇?zhèn)ゴ蟆V闊沉雄的審美風格,屬于壯美類型。需要主體精神的灌注,才有氣象。元人范梈《木天禁語》說:“詩之氣象,猶字畫然,長短肥瘦,清濁雅俗,皆在人性中流出。”這是點出要害的。沒有主體生氣流貫其中,何來氣象?
王國維《人間詞話》多次用“氣象”來論詞。這一則指出三首古詩和一首詞中所寫情景“氣象都相似”。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出自《詩經·鄭風·風雨》,朱熹《詩經集傳》解釋為淫奔之詩,若此,則“風雨晦冥,蓋淫奔之時”。一般人還是依《小序》解釋為:“鄭人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因此“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二句,寫的是在衰亂慘黯的時代里,君子堅守本志,不改其度。其中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的沖突,客體對象“不利于吾人意志,意志為之破裂,唯有知識冥想其理念”(《叔本華哲學及其教育學說》)的壯美感情。
“山峻高以蔽日兮”四句出自屈原《九章·涉江》,其中所描寫的高峻蔽日的大山、陰晦多雨的天氣、無邊無際的霰雪、滯塞天地的烏云等,幾乎就是將“風雨如晦”進一步鋪陳開來,都是相對于詩人主體而過于強大的自然意象,迫使主體知力避開意志的關系,所寫之境是“有我之境”,所寓之情是壯美之情。
“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是唐朝詩人王績《野望》的詩句。就《野望》詩的主旨來說,借描寫山野農家晚景,來呈現(xiàn)詩人返歸田園后淡泊怡然的心境,與前面的《風雨》、《涉江》的主題是明顯不同的。但王國維這里采取摘句品評,僅僅是就“樹樹皆秋色”而論的。樹樹、山山,自然景象的壯闊宏大;“落暉”、“秋色”,時光流逝,無可挽回,這些都是與主體意志相對立,給主體造成巨大壓抑的對象,就像秦觀的“孤館”、“春寒”、“斜陽暮”一樣,都蘊含著主客對立的關系,是“有我之境”、是“壯美之情”,因此王國維謂之“氣象皆相似”。
上一篇: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下一篇: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簫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