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胡亥不聽,而遣御史曲宮乘傳之代[1],令蒙毅》鑒賞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2],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3]。朕不忍,乃賜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圖之!”毅對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則臣少宦[4],順幸沒世[5],可謂知意矣[6]。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則太子獨從[7],周旋天下[8],去諸公子絕遠[9],臣無所疑矣。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10]!非敢飾辭以避死也[11],為羞累先主之名[12],愿大夫為慮焉,使臣得死情實[13]。且夫順成全者,道之所貴也[14];刑殺者,道之所卒也[15]。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16]。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17]。楚平王殺伍奢[18]。吳王夫差殺伍子胥[19]。此四君者,皆為大失[20],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21]。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
【段意】 寫殺蒙毅的經過。胡亥派人賜死蒙毅,罪名是:先主想確定太子(胡亥),而蒙毅加以非難,是為不忠,當死。蒙毅竭力申辯無此事,無此罪,并列舉秦、楚、吳國中四位君王錯殺錯怪忠臣良將而聲名狼藉的史實為教訓,希望不要濫殺無罪、濫罰無辜。使者知道胡亥聽信趙高的話,記恨蒙毅,因而不聽申訴辯解,殺了蒙毅。
注釋
[1]御史:官名,掌管文書和記事。曲宮:人名。傳(zhuan):驛站的車馬。之:去到。[2]難(nan):反駁,駁詰。此句說秦始皇想立胡亥為太子,蒙毅曾經反對過。[3]宗:宗族。指家族。[4]少宦:年輕為官。[5]順幸沒世:隨從(君主)受到寵幸直到君主去世。順:隨從。幸:受寵幸。沒世:死。[6]知(zhi):知道,了解。[7]獨從:單獨隨從。[8]周旋:周游,應酬。[9]去:距離。此句言胡亥遠遠超過各位公子。[10]何言之敢諫,何慮之敢謀:敢進諫什么話,敢策劃什么計謀! [11]飾辭:粉飾文辭言語,指狡辯。[12]羞累:以牽累(先主之名)為羞。[13]得死情實:指能死于實情不被冤枉。得:能。情實:實情,真相。[14]道:規律,事理。[15]卒:終,盡。[16]此句言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錯怪百里奚,因此立號為“繆”。三良:指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良臣,秦穆公死時以三良等77人殉葬。百里奚:秦國賢能之相,立號曰“繆”:繆音mu,通“穆”,古書中常將“穆”寫為“繆”。繆又音miu,意為乖錯,詐偽。蒙毅認為秦穆公有錯誤才立號為“繆公”。[17]白起:人名,戰國時秦將,戰勝攻取70余城,封為武安君。后因稱病幾次拒絕帶兵出戰觸怒昭襄王,被免為士卒,遷出咸陽途中被迫自殺。[18]伍奢:人名,春秋時楚國大夫,為太子太傅。有人誣陷太子,伍奢勸楚平王不要聽信讒言,觸怒楚平王,伍奢與兒子伍尚一起被殺。[19]伍子胥(xu):人名,伍奢之子,其父兄被楚平王殺后,投奔吳國,輔佐吳王夫差伐楚伐越。后來吳王聽信讒言,逼迫伍子胥自殺。[20]大失:大的過失,錯誤。[21]籍于諸侯:在諸侯中聲名狼藉。籍,指狼籍,即狼藉。
上一篇:《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1].》鑒賞
下一篇:《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