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釋義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避免沖突。
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從驪姬的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后,又準備將重耳和夷吾置之死地,重耳一路逃到了狄國。后來,晉國內亂,重耳為繼承王位,途經各諸侯國回晉時,楚王設下酒宴隆重接待。
席間,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也都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得到的只不過是楚國剩下的罷了,哪里還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笑著說:“雖然如此,但你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沉吟了片刻,回答說:“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交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行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幾年之后,重耳果然當上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公元前632年,晉軍與楚軍交戰,晉文公為了兌現諾言,安排晉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以為晉軍畏懼了,馬上追擊,結果卻被晉軍徹底打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原文中的“退三舍辟之”后來演變為“退避三舍”。
上一篇:成語《過猶不及》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邯鄲學步》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