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校】
手稿本:“必經過”,作“罔不經過”。“第一境”、“第二境”、“第三境”,分別作“第一境界”、“第二境界”、“第三境界”。手稿本后二詞分別注明“歐陽永叔”、“辛幼安”。
《二牖軒隨錄》選入此則。首句作“成就一切事,罔不歷三種境界”。“皆非”作“均非”;“解釋”作“解”。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這一則,后人說話、寫文章時經常引用,然各人對其含義的理解可謂眾義歧出,難以歸一,就像王國維這里引用晏殊、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樣,并沒有顧及作者的原意,而是借古人來說自己的話。正如晚清譚獻所說:“作者不必然,讀者何必不然!”欣賞,應該允許讀者的發揮、再創造。
這一則的“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必看得過死,六七年后王國維的《二牖軒隨錄》選錄這一則時,就改為“成就一切事,罔不歷三種境界”。這個“境界”,也不必與前面“詞以境界為上”之“境界”強扯到一起。“三種境界”,在《文學小言》里的表述是“三種之階級”,即三個階段。《文學小言》里的“三種之階級”論對于我們理解這一則是有幫助的,不妨引述出來: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未有未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
從最后一句可以看出,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論,實際上是談天才和修養的關系,且重點在強調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關于學藝、悟道之三個階段的說法。如唐書法家孫過庭《書譜》論學書法的三個階段說: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之際。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參禪有三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孫過庭所說,是指書法的風格險絕之極復歸于平正;青原行思禪師所說,是參禪需由學而悟。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意思與前人有相通之處,即惟有經歷艱苦的漸修,才能達到超絕的頓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事業和學問的第一階段,有所追求,有所想念,然前面的路途是一片迷蒙,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心中也是茫然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事業和學問的第二階段,經歷過迷蒙茫然之后,若能鍥而不舍的話,方向就會逐漸明朗,目標就會逐漸明確,就是詞中的“伊”出現了。這時,追求的主體應該堅定執著、艱苦卓絕地探索鉆研,培養主體的能力,增強主體的修養,縱使面容憔悴、身體消瘦,依然無怨無悔,用心去追尋、深入地體會對象。這在禪宗謂之“漸修”。“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是事業和學問的第三階段,是在長期艱苦的漸修的基礎上,一朝忽然開悟,茅塞頓開,天機駿利,觸處皆通。這在禪宗謂之“頓悟”。關于頓、漸之悟,前代有過各種不同認識,然總體上說,佛教徒道生所謂“‘悟’不自生,必借信‘漸’”,是較為平實而普遍的看法。一切創造性的活動,都有一個由“漸”而“悟”的過程。
王國維這里借用宋人詞句來說明人生成就一切事業必須要經歷三個階段,既有中國傳統思想中“漸修”“頓悟”的思想根基,更是直接接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而側重于論天才與修養的關系,尤其強調后天修養的重要性。
所謂第三階段的頓悟,就文藝來說,是指靈感勃發的狀態,也就是叔本華所謂的天才的“純粹認識”。但叔本華又說:
藝術家讓我們通過他的眼睛來看世界。至于藝術家有這種眼睛,他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的東西,在一切關系之外的東西,這是天才的稟賦,是先天的;但是他還能夠把這種天稟借給我們一用,把他的眼睛套在我們頭上,這卻是后天獲得的,是藝術中的技巧方面。(P.272)
也就是說,藝術家對世界的純粹的審美直觀,這是天才的稟賦(或謂之“靈感”);藝術家要把他的這種直觀呈現給讀者,則需要技巧,這種技巧是后天獲得的,需要修養訓練。王國維接受了叔本華這一思想,反復強調“文學上之修養”。《文學小言》說:
天才,或數十年而一出,或數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之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真正之大文學。
《人間詞話未刊稿》說: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學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
這里所謂的“學問”,所謂的“修能”,就是“三種境界”說中的第一、第二境界,是藝術家的艱苦學習、探索,提升修養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后,靈感才可以出現,天才才能將其所感藝術地傳達出來。
上一篇: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下一篇:“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