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渡淮水來歸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戰前線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這一次,又把他從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調到荊湖南路繼續當轉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當然不能盡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何況如今又把他從湖北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意識到:這是朝廷不讓抗戰派抬頭的一種表現。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說如今已是暮春天氣,禁不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春便要真的去了。這顯然不是單純地談春光的流逝,而是另有所指的。“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因為開得早也就謝得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對它招手,對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聽說芳草已經長滿到天涯海角,遮斷了你的歸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話,依舊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語”,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悵惘之情。人既無計留春,倒還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懇懇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網,去粘惹住那象征殘春景象的楊柳飛花。以此留春,其情亦太可憫了。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蛾眉見妒”,自古就有先例。陳皇后之被打入冷宮——長門宮,是因為有人在妒忌她。她后來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屬渺茫。這種復雜痛苦的心情,對什么人去訴說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著高興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來邀寵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后來不是都死于非命嗎?“皆塵土”,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悶。危欄,是高處的欄桿。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那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一片迷蒙。這樣的暮景,會使人見景傷情,以至于銷魂斷腸的。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完全對。這首詞中當然有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了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綺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可以說是這首詞中的“詞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總線,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內容,把他那滿懷感慨曲折地表達出來。他寫“風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對照當時的政治現實,金軍多次進犯,南宋朝廷在外交、軍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敗,國勢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佞當權,蔽塞賢路,志士無路請纓,上述春事闌珊的諸種描寫不是很富有象征意味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動物,它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畫檐蛛網”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義更加突出。這正如晉朝的著名畫家顧愷之為裴楷畫像,像畫好后,畫家又在頰上添幾根毛,觀者頓覺畫像神情顯得格外生動。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達作者對國家的耿耿忠心。這兩句還說明,辛棄疾雖有殷勤的報國之心,無奈位低權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寫眼前的景物為主。下片則都是寫古代的歷史事實。兩者看起來好像不相連續,其實不然,作者用古代宮中幾個女子的事跡,來比自己的遭遇,進一步抒發其“蛾眉見妒”的感慨。這不只是辛棄疾個人仕途得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宋室興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題不是脫節,而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過片處推開來寫,在藝術技巧上說,正起峰斷云連的作用。
下片的結句甩開詠史,又回到寫景上來。“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二句,以景語作結,含有不盡的韻味。除此之外,這兩句結語還有以下的作用:
第一,刻畫出暮春景色的特點。李清照曾用“綠肥紅瘦”四字刻畫它的特色,“紅瘦”,是說花謝;“綠肥”,是說樹陰濃密。辛棄疾在這首詞里,他不說斜陽正照在花枝上,卻說正照在煙柳上,這是用另一種筆法來寫“綠肥紅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煙柳斷腸”,還和上片的“落紅無數”、春意闌珊相呼應。如果說,上片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是開,是縱;那么下片結句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合,是收。一開一合,一縱一收之間,顯得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暮色蒼茫中的景象。這是作者在詞的結尾處著意運用的重筆,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它和這首詞春去的主題也是緊密相聯的。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辛幼安晚春詞:‘更能消幾番風雨’云云,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聞壽皇(指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可見這首詞流露出來的對國事、對朝廷的擔憂怨望之情是很強烈的。
辛棄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是抒寫作者對抗戰的理想與愿望的。和這首《摸魚兒》比較,兩者內容相似,而在表現手法上,又有區別?!镀脐囎印繁容^顯,《摸魚兒》比較隱;《破陣子》比較直,《摸魚兒》比較曲?!睹~兒》的表現手法,比較接近婉約派。它完全運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詞的內容。在讀這首《摸魚兒》時,感覺到在那一層婉約含蓄的外衣之內,有一顆火熱的心在跳動,這就是辛棄疾學蜘蛛那樣,為國家殷勤織網的一顆耿耿忠心。似乎可以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為這首詞的評語。
上一篇:張 翥《摸魚兒·問西湖舊家兒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晁補之《摸魚兒·東皋寓居》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