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效新書》的主要內容,《紀效新書》導讀
《紀效新書》是主要論述治軍、練兵的古代兵書。是書“皆閱歷有驗之言,故曰紀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出于法 (古代兵法) 而不泥于法,合時措之宜”(《總敘》)故謂新。明戚繼光撰,成書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該書版本眾多,存世明刻本就達10種。較早的有萬歷十六年 (1588)李承勛刻本,萬歷二十年(1592)莊氏刻本等。清以后,有嘉慶至光緒時的各種刊本、石印本、活字本及排印本。還有《四庫全書》本、《學津討原》本、《三書寶鑒》本、《國學基本叢書》本、《國民軍事叢書》本及與《練兵實紀》的合刊本,等等。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東牟(今萊蕪)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出身于將門,自幼隨父讀書、習字、練武。嘉靖二十三年(1544),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參加鄉試,中過武舉。后歷任署都指揮僉事、都司僉司、參將、副總兵、總兵、都督同知等職,曾在浙江、福建、廣東、抵御倭寇,后又在北方長城一線戍守抗擊蒙古騎兵。戚繼光見舊軍素質不良,在浙江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后奉調移鎮薊州,曾組織重修和加固了長城,并按戚家軍的模式,大規模地訓練鎮兵。他帶兵極嚴,并能率先垂范,執法如山。在他訓導下,薊州駐軍素質大變,成為拱衛京師,保障薊州的一支勁旅。戚繼光不僅身經百戰,有豐富的募兵、練兵和治軍作戰的實踐經驗,而且深曉兵法,具有很高的軍事理論修養。《紀效新書》是他研究古代軍事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制定的在抗倭戰爭中練兵作戰的指導原則。此外,他還著有《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
《紀效新書》計總敘1卷,包括 《公移》2篇,用論辯的形式反復闡明在抗倭戰爭中練兵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另有 《或問》1篇,以問答體的形式,回答練兵中諸多疑難問題。正文18卷,包括 《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主要講述選兵、分發兵器和編隊的原則、程序,以及訓練士卒熟悉軍中各種號令、條令;《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行營篇第七》則分別具體闡述訓練士卒熟悉、執行有關作戰、紀律、內務、行營和野營等條例; 《比較篇第六》、《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主要論述士卒的單兵攻防技術訓練、陣法隊形訓練以及部隊在前敵運動時應遵守的規則; 《長兵短用篇第十》、《藤牌總說篇第十一》、《短兵長用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捷要篇第十四》、《布城諸器圖說篇第十五》、《旌旗金鼓圖說篇第十六》主要敘述訓練士兵如何使用各種兵器或以拳術進行對陣,如何使用營地戒備器械與各種火器及訓練部隊熟悉以旌旗金鼓指揮作戰的法則;《守哨篇第十七》、《治水兵篇第十八》主要論述訓練崗哨、偵察、報警及在海上與倭寇作戰的水兵。全書約8萬字,各卷附有隊形、旌旗式樣、兵器戰車形制及各種器械或徒手武術套路等的插圖250余幅。
該書最大的特點在于 “實用有效”,(《總敘》)針對性強,系為蕩平東南沿海倭寇而制定的治兵的方略。書中所列選兵標準、練兵規程、兵器兵種、作戰指揮等方面,都是針對過去的缺限和弊病,重新加以厘定。如在軍隊編成上就增加了狼憲兵和海上作戰的水兵。在戰略戰術上,主張積極防御,每次戰役都要務殲入侵騷擾之敵,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在軍隊建設上,注重選募農村中樸實、肯吃苦的農民當兵,忌招市井游滑之徒,以便將校駕馭指揮。在訓練上,強調從實戰出發,提出五練的原則,既練心、練耳、練目、練手、練足,訓練士兵熟悉號令、隊形,步調一致,掌握器械,鍛煉氣力,使之操縱自如,尤其是要在訓練中培養團結一心勇敢作戰的精神。任何花槍、花刀、花棍、花叉等裝點門面的東西,都與訓練宗旨毫不相容。該書在寫作上,體現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特點,不但使將士能夠理解,并且樂于接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詞率如口語,不復潤飾,蓋宣諭軍非如是則不曉耳。”為使文化不高的士卒都能夠牢記應掌握的基本內容,該書還將律令、條例和戰斗動作要領等編成歌訣,使之朗朗上口,節奏分明,便于記憶及在訓練中應用。用歌訣的形式來推動練兵、治軍及其他軍隊宣傳工作,成為近代中國軍隊中的一個傳統。
《紀效新書》保存了大量明代軍隊建設的重要資料,是研究中國兵制史、兵器史和武術史的珍貴歷史文獻。書中講述的許多練兵形式曾被大加推崇。曾國藩曾將它作為培養武裝的指導書,并加以發揮。蔣介石也多次引用該書來訓導其部下。盡管如此,《紀效新書》的治軍原則及作者的務實精神,仍值得我們借鑒。近年來有王兆春《從〈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看戚繼光對古代軍事學的貢獻》(《空軍政治學院學報(增刊)》1987年第3期)、范中義 《〈紀效新書〉的治軍思想》(《軍事史林》1987年第6期)、鄒經《 〈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總說》(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4月)等論著出版,可資參考。
上一篇:《紅樓夢》的主要內容,《紅樓夢》導讀
下一篇:《經義考》的主要內容,《經義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