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 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約698-約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曾為江寧丞,又貶為龍標尉,于是有“王江寧”“王龍標”之稱。“安史之亂”后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前人對他的詩歌創作有很高的評價,有“中興高作”、“詩家夫子”、“七絕圣手”等評語。詩歌長于邊塞、閨怨、送別等。龍城:本是漢代匈奴祭天的地方,這里指敵軍大本營。飛將:飛將軍李廣,抗擊匈奴的名將。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
入選理由:
寫邊塞戰爭題材,卻寫得如此概括,留下許多讓人聯想的空白,因而被明清時代的學者贊譽為唐人七絕第一。
詩詞賞析 本篇是邊塞詩,是王昌齡七絕的代表作,是“盛唐氣象”的體現。
詩的寫法別致。它沒有具體寫某邊塞發生的戰事,某邊地的風光,某邊民的生活風俗等內容,而是大筆縱橫,高度概括地寫,既穿越歷史,又聯系現實,將悠遠的歷史影像和廣遠的邊塞輪廓同挫于筆端,大幅畫卷只見其神韻展現,讀者讀后只有蒼茫感嘆的印象,而且看著這幅畫卷就不禁思緒游走,想到戰爭、殺氣、邊關、思婦、白骨、黃沙、悲壯、英雄等詞,進而再思考更深廣的問題。另外,詩并不具體寫,但也不空發議論,而是選擇了最為典型的月照邊關、萬里長征、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邊塞詩意象,構成詩的基本結構框架,既加強了詩歌的形象,又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想象,是大筆和典型的結合,可尋之余韻很多。其次,詩的主題也是耐人尋味的。其思想傾向是主戰還是反戰?說主戰,“萬里”一句又怎么講?說反戰,就不會寫“不教”一句,因此詩的主題是深刻而含蓄的,很難簡單地一言以蔽之。這正是好詩往往不能確定解釋,總是留有余味的特征。第三,詩的韻律,尤其是韻腳的聲調組合,給人以特殊的美感,這就是它被稱贊為七絕的原因之一。但詩的韻律究竟美在哪里,前人常以“韻響”含糊言之。怎么叫“響”?是元音開口度大嗎?還是其他?關于這一點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還是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不過讀的時候真能感覺,感覺到其中有迷人的魅力。
上一篇:《王 翰·涼州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高 適·別董大》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