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此詩選自《誠齋集》,是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作者在杭州為秘書少監時所作。舊時流行的坊本童蒙讀物《千家詩》選此詩,誤為蘇軾作品,題作《西湖》。詩題中的凈慈寺,是杭州西湖邊上的一個著名佛寺。
一般的絕句在結構上都是先寫景,后寫情。如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兩句寫兩種不同形態的西湖美景,后兩句通過概括西湖的美質表達詩人由衷的贊嘆之情。而楊萬里此詩,開篇兩句就直接表現詩人的贊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這兩句在語氣上是有所承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兩首絕句,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這樣的:“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里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寫的是夏日清晨,天剛放亮,一彎殘月尚掛在天空。作者與將要遠行的友人路過西湖邊,行走在荷花柳樹之間,感受到了荷花與柳樹的清涼氣息。這是太陽未出之前的景象。這種景象對于六月的西湖來說是很平常的,詩人從南走到北一路都是如此。但是太陽一出,瞬息即有奇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這兩句就是寫的這一奇觀。剛才曉色朦朧之中只能感受其“清涼”氣息的荷葉現在顯出了分明的、無窮無邊的碧綠,紅日平射過來的光輝映照在荷花上,使平素粉嫩的荷花透出異樣的紅色,而且紅、碧兩者的對比之中更見出色彩的鮮明,真是一片美妙的畫境。本來,西湖之景,四時俱美,濃淡皆宜。六月的滿湖荷花在西湖的風景圖錄中并不見得有多特殊。但是,詩人這次重經西湖,無意之中卻發現了六月西湖的特殊之美,即日出瞬間的奇異之景。這種突然發現使詩人在對于西湖風光過于熟諳而逐漸淡薄之際感受到了一次新的興奮,它使詩人對西湖六月之景有了新的認識。所以,全詩用“畢竟”領起,把六月之景和四時之景作比較。不僅在語氣上和第一首是蟬聯的(楊萬里的七絕組詩大多如此),重要的是突出了詩人那突然發現之際的驚奇之感和重新認識西湖價值后的嘆服之情。詩人的感嘆之情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詩人把六月之景與四時之景作比較,不僅襯托了六月西湖的超異之處,同時也虛寫了四時之美,對于四時之景的聯想豐富了詩境的容量。
與前情后景的感嘆式結構相對應,這首詩前兩句是散語,后兩句才是對偶。這種前散后偶的敘述順序和感嘆式的語氣共同構成了一種流暢的語勢,加之語言的淺俗,使全詩讀來生動靈活。這是楊萬里絕句詩語言的基本特點。
上一篇: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