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信陵君禮賢下士》鑒賞
(節自 《魏公子列傳》)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①。是時范睢亡魏相秦②。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③。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
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④,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釋博,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 “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復從北方來傳言曰: “趙王獵耳,非為寇也!” 魏王大驚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探得趙王隱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
【譯文】 魏國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即位,便封了無忌公子為信陵君。這時,正值范睢從魏國逃亡,去秦國做宰相。因范睢憎恨魏國宰相魏齊曾笞擊之的緣故,就遣秦兵圍住了魏國的大梁,打敗了華陽地方的守軍,魏將芒卯逃走,魏王和公子對這事都很擔憂。公子信陵君為人十分仁義厚道,能禮賢下士。對待士人,無論他有才干或沒有能力,他都很謙和地以禮與其交往,他從不因為自己富貴而對士有所瞧不起。因此,各方的士人就從幾千里之外爭著前往歸附他,以致招得食客三千人。所以,這個時候,各國諸侯因為公子很有才干而食客眾多,不敢用兵攻打和圖謀魏國有十多年了。
一天,公子與魏王正在玩賭棋游戲,而北方邊境傳來了烽火警報,說是趙國來搶掠了,將要進入魏國境內了。于是,魏王停住棋局,想召集大臣們來商量對策。公子制止住魏王說: “是趙王在打獵罷了,不是來搶掠的。” 仍然繼續賭棋。但魏王還是十分擔心,他的心思不在賭棋上。過了一會兒,又從北方傳來消息說: “趙王打獵罷了,不是來搶掠的。” 魏王十分吃驚地問道: “公子怎么知道這事的呢?” 公子說: “我的食客中,有能夠打探得到趙王秘密的人。趙王的一切行為,那客人全都報告了我,因此我知道這事。” 從此以后,魏王恐懼公子的才干和能力,不敢把國政委任給公子了。
【鑒賞】 信陵君 (?—前243),即魏無忌,戰國時魏貴族,魏安釐王之弟,號信陵君。魏安釐王二十年 (前257),通過如姬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救趙勝秦。后十年,為上將軍,聯合五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有食客三千,在諸侯中頗有聲望。本文節自 《魏公子列傳》,寫他忠厚賢德,廣招天下策士,禮賢下士,所養之士也積極為其服務。
文章先介紹信陵君的身世,他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弟。他為人“仁而下士”,無論有無一技之長,他都“謙而禮交之”,不以貴族身份在策士面前耍驕傲,因此,數千里以外之“士” (人才) 均歸附之,致有食客三千,人才濟濟。在諸侯中很有“賢而多客” 的聲望,不敢向魏加兵。這是對魏公子無忌 (信陵君) 禮賢下士的概括介紹。
文章又選一典型事例,說明信陵君 “養士” 的作用。一次,他與魏安釐王玩“博” 的游戲,而北境竟舉烽火報警,言趙兵入境。魏王很著急,信陵君安慰他說: “這是趙王打獵,不是來侵犯的。” 不久,北方又傳來消息: “是趙王打獵,不是來侵犯的。”魏王驚問信陵君: “你為何早知消息?”信陵君回答說,是他的門客中有能探得趙王秘密的人報告的消息。這本來是有利于魏國的事,但魏王嫉妒信陵君的 “賢能”,不再委以國事。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 《太史公自序》 中說: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予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作 《魏公子列傳》。” 顯然,本篇要表現的中心是魏公子信陵君的禮賢下士,為國 “養士”,這同作者的社會理想是一致的,故在行文中表現出對信陵君的贊譽之情。
注釋
①信陵君: 戰國時魏國貴族,即魏無忌。②范睢: 戰國時魏人,字叔。游說諸侯,原本想事魏王,但因家貧沒有資金近魏王,便先在中大夫須賈處謀事,后隨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睢有辯才,便賞賜了金錢和牛、酒給他。須賈以為范睢是將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國,才得到這些饋贈,并將這個猜疑報告給了魏國的宰相魏齊。魏齊便笞擊范睢,打斷其肋骨。范睢裝死才得以逃亡到秦國,改名為張祿。他游說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秦昭王四十一年任秦相,封于應 (今河南寶豐縣西南),稱為應侯。③魏齊:魏國的諸公子之一,魏昭王時的宰相。大梁: 戰國時魏國城名,在今河南開封境內。華陽: 地名,戰國時魏地,在今陜西省南鄭縣。芒卯: 戰國時齊人,一作孟卯。曾為魏國宰相,很有政績。④博: 古代的一種棋類游戲。烽: 即烽火臺中燃燒之火,古代用來警報邊關軍情。
上一篇:《史記·毛遂自薦》鑒賞
下一篇:《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