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來鵠
東風漸急夕陽斜,一樹夭桃數(shù)日花。
為惜紅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誰家。
花是人們心中的愛物,花開花謝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是花落無意,人卻有情。花的開落常常扣動人的情感,戀春惜花更是詩人的反復(fù)表現(xiàn)的主題。唐人韓渥就寫過《惜花》一詩:“眼隨片片沿流去,恨滿枝枝被雨淋。總得苔遮猶慰意,若教泥污更傷心”。李商隱更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之舉。來鵠的這首詩表達的也是這種情懷。
詩一開頭便寫道:“東風漸急夕陽斜”,勾勒出一幅暗淡的仲春薄暮圖:夕陽西下,暮色蒼茫,東風越來越緊了,此時的花卉在這一陣緊似一陣的東風里,青枝搖晃,落蕊紛紛,那花期很短的夭桃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詩人接著便寫道:“一樹夭桃數(shù)日花。”詩人心中十分惋惜,知道眼前這明艷的灼灼紅桃已經(jīng)爛漫不了幾天了,現(xiàn)在它不是已經(jīng)開始落蕊紛紛了嗎,馬上就要“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荷花》)了。但是這有什么辦法呢,自然規(guī)律,不可挽回,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意味從詩中流露出來。詩到此處,似乎沒有寫頭了,但是詩人卻推開一步,展開豐富的想象,又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個新的境界:“為惜紅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誰家。”在唐代,人們甚愛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桃花在當時雖不及牡丹尊貴,但也深得人們的喜愛,就連皇帝居住的宮院及辦理政務(wù)的大明宮中都大量種植桃樹,杜甫在詩中就寫道:“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劉禹錫也寫道:“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這兩首詩就生動地反映出當時人喜愛桃花的情況。這里,詩人聯(lián)系當時的情況,推己及人,便想象到:既然人們?nèi)绱讼矏厶一ǎ敲纯上攵F(xiàn)在桃花芬芳之期將盡,在今天的月夜里,不知有多少家、多少人深夜不睡,而要趁著明亮的月光盡情觀賞桃花呢! 不然,萬一桃花在一夜人風中凋落凈盡,再看桃花要等待多久啊! 豈不太可惜了嗎?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之一與本詩意思相近:“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這首詩是憲宗元和年間作。此時詩人任翰林學(xué)士,一天在翰林院值班,院北廳的紅牡丹有兩枝已開始凋殘,所以十分惋惜。頭兩句詩是寫自己眼見牡丹凋殘的感受,那盛開的紅牡丹本來光彩照人。“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焰燈煌煌”(《牡丹芳》),可是現(xiàn)在有的已開始凋殘,“狼藉殘紅”,香消色衰,詩人心中禁不住萬分惆悵,又想到明天大風一起,剩下的鮮花可能也會隨風飄散,那就更可惜了,于是詩人便拿著蠟燭,乘夜觀賞。
這兩首詩都是惜花的主題,就其思想性來說,沒有多大差異、不外封建文士的閑情逸志。但在藝術(shù)上是有差別的,主要表現(xiàn)是:白詩自然流轉(zhuǎn),毫不費力,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相比之下,來鵠之詩略顯費力,如本詩最后一聯(lián)就不如白詩的后一聯(lián)自然輕快。
上一篇:陸龜蒙《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山甫《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