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于鵠
夜來花欲盡,始惜兩三枝。
早起尋稀處,閑眠記落時。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還移。
攀著殷勤別,明年更有期。
于鵠是一位中唐詩人,他的《巴女謠》寫得特別有名,“不愁日暮還家錯,記得芭蕉出槿籬。”后來這句詩又被晚唐的陸龜蒙襲用為“歸時月墮汀洲暗,記得妻兒結(jié)網(wǎng)燈。”(《和襲美釣侶》)以致兩詩都成為唐代文學(xué)中的名作。于鵠在詩中寫不愁歸家錯,是因為家中有出籬的芭蕉作記號,可見這株芭蕉在詩人心中的位置,沒有它,恐怕就會有家歸未得了。正是這種平時對自然景物的熱愛與親切,才使詩人產(chǎn)生了一種幽幽的惜花之情。
惜花,是詩人的共同心理。于鵠這首惜花詩寫得非常天真自然,感情誠摯,毫無矯作之氣。夜晚,盛開的花枝變得稀稀落落,幾欲開盡,只有那么兩三枝還在孤傲地挺立著,在昏黃的月光下,尤其為人憐惜。落了,年復(fù)一年,花兒開了又落,多么寂廖,又是多么可惜。對此披離殘景,紛紛落英,詩人變得悵然凄迷,若有所失:“早起尋稀處,閑眠記落時。”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花落了多少,睡夢之中也依稀映現(xiàn)瓣瓣落花輕輕飄下的情景。一個“早起”,說明了詩人對落花的惦記;一個“閑眠”,更說明了詩人對落花的關(guān)切。“閑眠”即是白天的小睡或是午睡。看來,惜花之情已使詩人魂牽夢繞,幾近入魔了。
人的惜花之情是深摯的,而在動物,則又是另一番心思:“蕊焦蜂自散,蒂折蝶還移。”對蜜蜂來說,花蕊是最有吸引力的,它要在花蕊上采集花粉而釀蜜;對蝴蝶來說,花又是最美麗的,它只有在花叢中,才能翩翩起舞,嬉戲追逐,然而,一旦花期將盡,嫩蕊焦干,花蒂折落,殘敗的花叢中就再也不見忙碌的蜜蜂和紛飛的彩蝶。惜花之情,由人及物,而人與物恰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人惜花而守之難舍,物對花則棄之遠走,一守一走,正可看出人的感情的復(fù)雜與豐富。其惜花之情看似一派癡象,然而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的人來說,實也是十分自然的。不惟如此,詩人對于花還有更親怩的表示:“攀著殷勤別,明年更有期。”花開花落,本來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可對于詩人來說,花落了,是它告別人間要走了。劉禹錫在同裴度、白居易等人的《花下醉中聯(lián)句》里曾有過這樣的發(fā)問:“誰能拉花住? 爭得喚春回?”于鵠在這里做了回答。他攀過花枝,向它殷勤親切地告別,仿佛在戀戀地說:“不要悲傷,后會有期,明年還會見面的。”
在這種依依不舍中,詩人結(jié)束了這首《惜花》詩。惜花,一般說上兩句親切話,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打動人的。可貴的是寫出一種真情來。這首詩對落花表現(xiàn)了一種癡絕之情,在風(fēng)趣之中給人一種感染力。寫情能到真處好,能到癡處更好。對一叢落花,魂牽夢繞,拉扯著告別,看去似乎無理,但又正是這種無理,才使這首詩獲得成功,形成無理而妙的藝術(shù)境界。
上一篇:王建《山中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韓愈《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