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早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
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
盈盈當雪杏,艷艷待春梅。
直苦風塵暗,誰憂客鬢催?
俗語說“春暖花開”。雖然各種花的開花期早晚不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總有含苞待放的,也總有爛熳盛開的,還有香盡衰謝的,但一般來講,山花多是在春天暖和的時候開放,且比平原地區略晚。歐陽修《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就是因此而生疑。自然界的冷暖、花開花落,常被詩人們寫進詩中,以發感慨。杜甫也是敏感的,對與時序節令不合的自然現象更不放過。現在,盡管是寒冬臘月,卻是“山花獨自開”,面對這“早花”,詩人想到了什么? 不是驚喜,而是不安,因為這是反常的現象!
欲知杜甫不是杞人憂天,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寫詩時的形勢。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2)臘月,杜甫正在川北梓州避難。這一年的十月,吐蕃長驅直入,使長安淪陷,皇帝奔陜州,官吏藏竄,六軍逃散,召諸道兵,卻無只輪入關。這是繼安祿山叛軍洗劫長安之后又一次大破壞,是繼玄宗幸蜀之后又一次皇帝狼狽逃命。天下震蕩,詩人為之而憂。后來名將郭子儀等收復長安,十二月(即臘月)代宗還京。這一切都在杜甫思念之中。
“西京安穩未”就是緣此而發的。自己在避難流浪中,首先關心的是朝運,是國家大勢。“不見一人來”補足了首句的憂思。他盼著聽到消息,準確、真實的消息,最好是使人解憂、令人興奮的消息,可惜卻沒有一個人來。首聯傷時,都是從次聯感物生發來。
臘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又稱臘月初八這一天。俗語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可見這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然而就在這最冷的三九嚴寒之中,巴江彎曲處,山花已經開了。“自”,自然而然,不管外界如何,此字顯出山花凌寒怒放的英姿,確乎出人意外。驚而不喜,憂思更深,是因為詩人想到了動蕩的時局。“感時花濺淚”(《春望》),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在詩人心中結合在一起了,感物與傷時密不可分。
三聯承二聯,形容山花之美。它們盈盈輕巧,如同雪白的杏花;它們艷艷光潔,比得上迎春的梅花。體態神情,兩句全出。
尾聯折進一層,應首聯。“直”者,“特”也,只也。見山花提早開放,而嘆吐蕃之亂未平,風塵不靜;見花開之早,而感年華之易逝。只是以憂國傷時為重,已無暇憂老嘆衰了。花已開,春既到,然政局安穩的消息杳然,詩人能不憂心忡忡?
這首詩前兩聯散行,后兩聯整對,也是藏春格。
上一篇:何遜《詠雜花詩》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買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