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又詠》詠木芙蓉詩鑒賞
張立
去年今日到成都,城上芙蓉錦繡舒。
今日重來舊游處,此花憔悴不如初。
這首詩是張立《詠蜀都城上芙蓉花》的再詠,均系有感而發(fā),同為托物諷諭詩作。
前兩句言詩人去年秋季游成都,一睹芙蓉花遍開城頭之盛美,花團錦簇。錦繡,指精美鮮艷的絲織品,比喻芙蓉花艷麗的色采光澤。舒,是伸展、寬解,寫芙蓉花競相綻蕾開放的美態(tài)。
三、四句,謂芙蓉花盛景不長,詩人于今歲同樣的時日重游舊處,已見其憔悴不堪,遠(yuǎn)不如初。憔悴,原形容人的瘦弱,面色難看。屈原《漁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也泛指折磨困苦。這里用來比擬芙蓉花的萎弱頹靡貌。
全詩寫景和抒情相交融。詩人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寓于對芙蓉花隨年代而榮、枯發(fā)生變化的形象描寫中。繪寫去歲后蜀都城芙蓉花開之美盛,象征一種被粉飾了的繁華盛世;描敘今日此花的憔悴,又形象暗示了朝政的迅速衰微,以至淪亡。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后蜀主孟昶“中歲……以侈靡為樂”,“每臘日,內(nèi)官各獻羅體圈金花樹,所費不貲”;“常命一梭織成錦被,凡三幅帛,上鏤二穴,名曰鴛衾。又以芙蓉花遍染繒為帳幔,名曰芙蓉帳。至溺器皆以七寶裝之。”后蜀亡后,“宋太祖見寶裝溺器,撞碎之,曰:‘汝以七寶飾此,當(dāng)以何器貯食? 所為如此,不亡何待!’”詩人輒有感于后蜀主“常于羅城上遍植芙蓉”,曾作上首詩,“以《豳風(fēng)·七月》為刺”,“及廣政末,朝政已亂,立又作詩規(guī)諷,國人稱為‘詩諫’”。因此這首《又詠》同上首,在寫意和內(nèi)容上一致,是上首的承接和遞進。在使用對比手法上,也是同中有異。上首后兩句,是直接抒發(fā)議論,以蜀都芙蓉花的盛開及其描寫,同《豳風(fēng) ·七月》中描述的內(nèi)容進行鮮明對照,較為明顯表現(xiàn)了諷諫后蜀君主,譏刺時政的寫作意圖。這首小詩,則通過年代的瞬間更替,后蜀都城上的芙蓉花的興盛、衰弱,更多于景物變化的繪寫中,較含蓄、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世道的淪桑變故,及作者對后蜀主奢靡極欲,國政寢廢衰敗的感慨、憂傷。
上一篇:張立《詠蜀都城上芙蓉花》詠木芙蓉詩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木芙蓉》詠木芙蓉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