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陸龜蒙
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
期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
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
花是美的象征,人們喜愛她,贊美她;人們希望春光永駐,鮮花長開。但是,花開自有花落日,美好的愿望改變不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詩人們只好通過筆墨來寄托自己的情思了。陸龜蒙的這首詩,就是這種惜花之情的自然流露。
“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這首五言詩的起首二句就立意新奇。詩人痛惜花之凋落,但卻沒有去刻意描寫暮春時節百花凋零的景象,然后借景生情,抒發自己的感慨;而是出人意料地把人與花的壽命長短作一比較:人生在世,可以活到百年之久,而鮮花只能開放短短一個春天。起筆突兀,不同凡響。把有靈有性的人同無知無感的花相類比,而且比的是壽命之長短,看似荒謬。但從人與花都是大自然的創造物,都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來看,二者又沒有什么大的不同了。況且人們歷來認為花能解語,花可悅人,人花之間也有靈犀相通呢。那么,人花壽命長短之比,就似在情理之外,而恰在情理之中了。
百年與一春,已經造成了人花之間存世時間長短的巨大反差。暗示了鮮花的紅顏命短。詩的三、四句更拉大了這種距離:“其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說不定哪一天狂風暴雨來臨,盛開的鮮花傾刻之間就會沒入塵土之中了。唐代詩人方干曾有詩描述花的這種遭遇:“可憐妍妍正當時,剛被狂風一夜吹。今日流鶯來舊處,百般言語殢空枝。”短暫的春天,暴虐的風雨,造成了花卉凄慘而令人同情的命運。
“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詩人設身處地,浮想遙遙:哪一個愛花人看到這一痛心結局,能不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呢?假如花真有思想感情的話,那它的憂愁和痛苦不知會超過看花人多少倍呢!這兩句是全詩聚力凝情之筆,它不但把作者同情花,珍惜花,為花而憂愁,為花而哀惋的深沉感情突現出來,而且也使讀者和作者一樣心馳神往,進入了與花同悲戚、共命運的忘我境界,可謂體物入微,淋漓盡致。
縱觀全詩,短短六句,寥寥三十字,看似平淡而蘊含頗深。有鮮明的對比,有透僻的說理,有深刻的聯想,愁思綿綿,感情細膩,一片惜花真情躍然紙上。從結構上看,六句成篇是本詩一個特點,這在唐詩中也不多見。詩由六句組成,但卻句句互應,聯聯相扣。吟讀起來,自然流暢,絲毫沒有四多八少之感。陸龜蒙頗有才氣,詩作中三百言、五百言,乃至千言的長篇亦為數不少。此詩僅六句三十言,愈見詩人為詩并非無病呻吟,而是有感而發,以詩言志;如水流歸海,感盡而止,不拘泥于字數與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此詩一反詠物詩描述與議論相參的習慣,以議論貫穿全篇,對比鮮明,說理性強。以人壽之長比花命之短,以人愁之易去,比花愁之難解。六句詩一議到底而又步步深入,具有較深的感染力,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詩。
此詩大約是陸龜蒙隱居松江甫里時所作。作者生不逢時,思想較為消極,只能寄興于田園山水之間。但這首詩似在一定程度上反襯出他不甘老于戶牖之下,力圖有所進取的積極人生態度:只能開一個春天,而且說不定早晚就會凋謝的花兒尚且爭芳斗艷;生歷百載,道路頗長的人為什么不能有所作為呢?這也許就是本詩的言外之意吧?
上一篇:于濆《對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來鵠《惜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