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采菊》詠菊花詩鑒賞
李建勛
簇簇竟相鮮,一枝開幾番。
味甘資麴蘗,香好勝蘭蓀。
古道風搖遠,荒籬露壓繁。
盈筐時采得,服餌近知門。
菊花不如牡丹花富麗,也比不上蘭花名貴,可是它卻得天獨厚地為人們所偏愛,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百花中最晚開放、最后凋謝的一種,“此花開后更無花”(元稹《菊花》)。于是菊也成為歷代詩人百唱不厭的題材。有人贊美它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詩人李建勛卻以“采菊”的形式,開拓了一個新鮮的意境。他采擷了菊花的旺盛生命力,也采擷了菊花給予人的精神品格。
首聯開篇明意,以樸素的語言描寫了菊花盛開的景象:團團錦簇的鮮花象比賽一樣爭先開放,每一枝上的花朵輪番開放,開了又開,永開不敗。這里沒有列舉“金鉤掛月”、“爭妍斗艷”之類的形容詞。然而,“競相鮮”、“開幾番”這樣的平常詞語,同樣傳神地描繪出菊花的可愛,給人以動態美,啟發人們的想象力,仿佛這一簇簇的花兒是一群群天真爛漫的小姑娘,追著朝陽,嬉戲賽跑。她們大膽地生活,大膽地笑,大膽地歌唱,大膽地跳,盡情地施展自己的生命力,使我們感到詩人那愛菊之情在盡興傾撒。
頷聯筆鋒一轉,寫菊花的“味甘”、“香好”,從另一側面描寫菊花的內在美,美在奉獻。 “味甘”可“資麴糵”(釀酒,菊花酒美名揚天下;“香好”勝過蘭花和香草,可資上等的香料。這里詩人極力贊賞菊花的與眾不同,它不單是供人觀賞,而且具有“給予人的”實用價值,是一種精神和形貌皆完美的花,也展示了詩人自己追求美的理想境界。
頸聯是環境描寫,語意雙關,是詩人“采菊”的環境,也是菊花的生長環境。詩人要在西風凜冽的“古道”上走很遠的路,而且要翻越荒籬,踏著濃重的霜露壓迫下的繁草,才能采到那樣美的菊花。這里刻意表現了詩人愛菊、探美的癡心。同時,以艱苦的環境反襯了菊花的堅韌頑強的性格。這生長在古道邊,荒籬外,山野間的,分明是山菊花,野菊花,那么,詩人不辭勞苦地去采擷,與其說是采菊尋美,不如說是在采擷那菊花的旺盛生命力。
這樣,就揭開了尾聯兩句的奧秘:“盈筐時采得,服餌近知門”,詩人正是在菊花的這種新鮮旺盛的生命力的感召下,自己的身心也充滿了活力,采呀采,不一會兒就采得了一筐,像吃一個糕餅那么會兒功夫就到了家門。回家的路顯得那么近,那么短,“近知門”照應了前聯中的“風搖遠”。
《采菊》這首詩看似尋常,讀來卻感到新巧生動,表現手法不落俗套。
上一篇:羅紹威《白菊》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齊已《對菊》詠菊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