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祝英臺近白秋海棠》詠秋海棠詩鑒賞
俞玫
雪留痕,香化淚,冷露一枝寄。次第西風,扶得倩魂起。縱教月地移根,云屏護影,尚只恐,留仙元計。蟲吟細,伶俜竟夕低鬟。誰解此中味。銀蠟休燒,清夢遠難記。最憐箏柱華年,香桃瘦骨,也莫問,斷腸深意。
此詞詠白色的秋海棠花,詞人著重在白秋海棠內在風神的刻畫,而對花的外在形貌不加以形容,在展示白秋海棠的風情神韻之中,隱約含蓄地融入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這首詞顯著的特點。
詞一開始,就用“雪”,“香”,“冷露”來刻畫白秋海棠,從花的內在特征入手。“雪留痕”,說的是花的色白,同時也暗示此花的清瑩玉潔;“香化淚”,說此花芳香濃郁,同時也隱指花的非同凡近,乃眾香凝成;“冷露一枝寄”,重申花的玉潔冰清。此三句,給全詞奠定了一個基調,也給白秋海棠的風情神韻作了極準確的概括,點明了此花的脫俗超塵,不同凡近,使讀者可以認識它的玉潔冰清的品格。接下兩句“次第西風”,點明時令,白秋海棠的開花,在秋季,所以詞中說西風;“倩魂”,美好皎潔的靈魂,詞人用這一句,進一步地把白秋海棠的美好清瑩給以表現,與前三句相應和。上片的后四句,則表現了詞人對白秋海棠的深愛憐惜的情緒。白秋海棠如此美好瑩潔,令人激賞痛惜,不忍讓它冒風受露,但雖然想把它從月地中移出,用云母畫屏護住倩影,還是恐怕“留仙無計”,因為這花實在太瑩潔了,太美好了,它象仙子一樣,只怕難以長久地留得倩影,它可能隨著時光的流逝,回到它的來處。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對白秋海棠加以比擬,同時又切合花無長好這一規律,將兩者融在一起,深切地表達了對此花的那種痛惜愛賞之情。
下片用擬人手法寫白秋海棠,同時也就是寫自己,因此從整體上看,隱約迷離,頗有韻味。只要抓住詞人在這里明著寫花而暗中寫人,亦花亦人,虛花實人的線索,那么詞人所寄托的深沉的寂寞悲涼之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
“伶俜竟夕低鬟”,“伶俜”,孤單、孤獨也。“竟夕”,整晚上。“鬟”,在這里指發髻。這是以人喻花,明說白秋海棠整晚上孤單單地低垂著頭,實際上暗示詞人自己整晚上獨守空房在那想心事。所以接下去才有一問:“誰解其中味”。前一句由外而內,由寫外形而展示內在情愫,后一句加以點明,引導讀者從內在方面去理解詞意。詞人想起了什么?“清夢遠難記”,原來她想起了已經逝去的夢,雖說已經過去很久,那么遙遠,難以清晰地回憶起來,但還是忘不掉,舍棄不下。十分顯然,這夢一定是刻骨銘心、令她沒齒難忘的溫馨之夢。果然如此,“最憐箏柱華年,香桃瘦骨”。“箏柱”,十三個,“箏柱華年”,指十三四歲時的美好時候。詞人是個女子,舊時女子十三四歲時已通人事,情竇初開。杜牧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花”,可以為證。因此這句顯然是指詞人在十三四歲時的戀情故事,這件事是她最懷念的,所以說“最憐”,雖然夢遠難記;但仍不能忘懷,面對白秋海棠這樣滌人俗慮的晶瑩之花,她又觸而生情,對花落淚,竟夕難眠。但是,懷念之情雖深,無奈事與愿違,她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再重溫往日那種溫馨的舊夢了,因此詞人自我解脫,要“莫問斷腸深意”。深意而可斷腸,可見此意是多么刻骨,又是多么殘酷,但是現在卻不能問,不敢問,這又是多么痛苦。這句里,包含著詞人深深的無可彌補的遺憾和無可奈何的感傷悲哀。
托物寄情,歷來是中國詩、詞的通常作法,此詞可謂深得其中之妙。這種亦花亦人,不即不離,虛花實人,若即若離的寫法,不但讓讀者認識了白秋海棠之美,領略了花的風神情韻,而且把握了詞人的情緒,細微地體會了詞人傳達出來的心曲。
上一篇:白樸《水調歌頭十月海棠》詠秋海棠詩賞析
下一篇:秋瑾《秋海棠》詠秋海棠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