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折菊》詠菊花詩鑒賞
籬東菊徑深,折得自孤吟。
雨中衣半濕,擁鼻自知心。
折菊詩是杜牧又一首賞花詩。所不同的是,不是對花的具體描寫和贊美,而是對摘菊動作的感嘆。
折,同摘。折菊即是摘菊。詩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通過摘菊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心境和志向。
首句詩人這樣寫道,東籬下小路兩旁,開滿了許多菊花,把小路遮滿了。詩人巧妙地用了陶潛的詩:“采菊東籬下”。(晉書·陶潛傳)“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不難看出詩人寫的菊花開得十分茂盛,惹人喜愛,這為后面摘菊打下鋪墊。首句寫得自然、平實,且又易引起后面能夠生發開去,有所議論。
接著詩人寫道,摘得菊花拈在手中獨自一人吟誦陶淵明的詩句。觸景生情,順其自然。表現了詩人自己潔身自好,十分孤寂,不甘于在世俗中魚目混珠。
詩人觸景生情,以致下雨衣服被淋得半濕,渾然不覺,不肯歸去。可見詩人此時對花眷戀的心情了。此句過渡得恰到好處,突出表現了詩人的情懷。
最后詩人用典點題:“擁鼻自知心。”手持菊花掩鼻以嗅,人與花,心心相通。擁鼻,這個典故出自《晉書 ·謝安傳》:“安本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后來之名流,愛其詠而不能及,故以手掩鼻以效之。”詩人愛菊為什么會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忘了秋雨?不怕衣濕?不是,在于詩人愛菊花高潔的品格。秋菊不與百花爭春;“我花開后百花殺”;潔身自好……等等美德。這不正是詩人的追求嗎?詩人與菊花品格有共同之處,自然心心相通了!
詩人自己一生也是十分坎坷的。他是唐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中進士,因秉性剛直,遭排擠,在江西、宣歙、淮南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往來于簿書宴游間”,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擠,出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勢,內調為司勛員外郎。聯系到詩人一生,可以想見他和陶淵明有著共同語言了,那么我們再來看本詩也就不難理解它的含義了!
上一篇:顧非熊《萬年厲員外宅殘菊》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詠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