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又題花卉絕句(之四)》詠菊花詩鑒賞
林則徐
老圃經霜艷不凋,白衣攜酒遠相招。
誰知解組陶彭澤,采向東籬也折腰。
這首詠菊絕句,是林則徐六十歲時,于伊犁戍所寫的。詩人高度贊賞了經霜不凋的菊花,寄寓了自己的情懷和抱負。
“老圃經霜艷不凋,白衣攜酒遠相招。”這兩句詩正面描寫菊花的形象。首句“老圃經霜艷不凋”,寫菊花開放的環境及誘人的姿色。嚴霜過后,百草凋零,然而菊園卻依然崢嶸繁茂,毫無凋零的意向。那里的菊花,迎霜怒放,呈現一片艷麗景色! 在嚴霜相逼的環境中,菊花不但不凋射,反而開得十分艷麗。一個“艷”字,寫出了菊花不畏霜欺,凌寒怒放的崇高形象,既鮮明又俏麗。這誘人的姿色實在令人贊嘆不已。詩人抓往環境特點,突出一個“艷”字,把深秋里凌霜開放的菊花寫得俏麗無比,抒發了詩人對菊花的無限深情。正因為菊花有這種品格,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白衣攜酒遠相招,”第二句寫菊花為賢士們所珍視。攜酒賞菊,是人間雅事,然而菊不同于富貴的牡丹,逢時的桃李,深受達官貴人的青睞。菊是一種讓榮自持的花,一種耐寒有節的花。只有賢人高士,才對它無比珍重,無限推崇。“白衣攜酒遠相招”,看吧,那些無功名的賢士們攜手并肩,前來賞菊了。古代平民著白衣,因此以“白衣”稱無功名的的人,是和身著朱紫的達官貴人相對而言的。這里的“白衣”應指那些無功名的賢士。這些鄙視利祿的賢士們不占時爭寵,不趨炎附勢,它們的品格,和菊花讓榮自持、不畏霜寒的品格有極其相似之處,因此他們推崇菊花,喜愛菊花,當菊花開放時,他們攜酒賞菊,是很自然的了。
“誰知解組陶彭澤,采向東籬也折腰。”詩的后兩句,側面寫菊花,突出菊花的高貴。詩句用了陶淵明的典故。“解組”是解下印綬,辭去官職的意思。陶彭澤即陶淵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活在極其黑暗的社會里,但他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守志不阿,不與統治者合作。他曾作過彭澤縣令,因此人稱陶彭澤。他作了八十余天的彭澤縣令,逢郡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幾。”即日解職而歸。這里的“解組陶彭澤”正用了這個典故。陶淵明獨愛菊。他在《飲酒》第五首中,寫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歷來為人們所傳誦。這里的“采向東籬也折腰”,當由此句脫化而來。林則徐引用陶淵明的典故,其意是說,誰能想到,連棄官守志的陶淵明,也對菊花無限崇敬,不惜為之賦詩折腰呢?這就進一步襯托出了菊花的高貴——連陶淵明這樣的高士尚且愛菊如此,別人還用說嗎? 這菊花不是常人所能欣賞得了的啊!
這首詩先從正面直接描寫菊花的形象,再從側面襯托菊花的尊貴,雖僅四句,卻把菊花的品格和價值寫得十分明確。林則徐是在詠菊,然而,又何嘗不是在詠人!又何嘗不是在自詠!詠菊的字里行間,寄寓了自己的情懷與抱負。他禁煙有功,卻被貶伊犁,六十高齡,遠戍邊陲,但卻不頹廢,不消沉,在戍邊墾植中仍積極作出貢獻。“老圃經霜艷不凋”,這凌霜怒放的菊花,不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詩人受到了當權者的排斥,丟了官,被發配新疆。但他自信,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高潔品格,肯定會得到歷史的承認。不僅“白衣”人會攜酒相招,而且那高潔的陶潛們也會為之折腰!
上一篇:林則徐《醉菊》詠菊花詩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和錢員外早冬玩禁中新菊》詠菊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