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驀山溪暮秋賞梨花》詠梨花詩鑒賞
曾覿
凋紅減翠,正是清秋杪。深院裊香風,看梨花、一枝開早。瓏璁映面,依約認嬌顰,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清明池館,芳信年年好。更向五侯家,把江梅、風光占了。休教寂寞,辜負向人心,檀板響,寶杯傾,潘鬢從他老。
梨花一般是不會在秋天尤其是暮秋時節開放的,“梨花一枝春帶雨”(白居易《長恨歌》)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可是詞人在南國暮秋紅衰翠減、西風落葉之時卻看到了芬芳吐艷的梨花,實在太奇妙了,于是詞人便作詞賦之。
詞一開頭寫的是蕭颯冷落的暮秋之景:“凋紅減翠,正是清秋杪。”前一句描寫暮秋特有的凄涼景象。后一句則直書其時。“杪”即樹木的末梢,引申為年月季節的末尾。此處就是指暮秋。唐人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樓》一詩中就有“再來值秋杪,高閣夜無喧”的句子,其中“秋杪”即指暮秋。霜露一降,草木凋零,不僅萬花紛謝,落紅滿地,而且無邊落木也已蕭蕭而下了。在這“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柳永《八聲甘州》)之時,是極易令人傷感的。照常詞人總該發一通悲秋的感嘆了。可是接下來詞人筆鋒一轉,卻是另一番境界,“深院裊香風,看梨花、一枝開早。”在西風嚴霜的世界里,此地居然有一角春天:深深的庭院香風裊裊,沁人心脾,一枝梨花芬芳吐艷,多么清新,多么奇絕! 給人帶來多少歡樂。暮秋時節,萬木蕭疏、花敗蒂零給人帶來的落漠惆悵一下消失了! 此時再看周圍的天地,便覺得無限春意,似乎那美好的春天早早地回來了:“瓏璁映面,依約認嬌顰,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瓏璁”也作璁瓏,明潔之意。蘇軾就有“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的詩句(《和人<壺中幾華>詩韻》)。“依約”即隱約。“天淡淡,月溶溶”是從北宋詞人晏殊《寓意》詩中化來。本詩中有“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兩句,這就是曾覿這兩句詞的淵源。上片這最后五句,狀物寫景極富詩情畫意。首一句描繪梨花潔白之色,次句描繪梨花的嬌態,三、四句描繪梨花所處的美好環境。后一句是詞人的感受,寫梨花之色,“瓏璁”就已見其潔白,又加“映面”,這就表明梨花不僅潔白如雪,而且還有照人的光彩了。否則何以映人之面?須知:詞人是在夜里月下觀賞梨花的,在略顯迷茫的月夜里,別的顏色的花是不顯眼的,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詩之一有這樣的句子:“積李兮縞夜,崇桃兮炫晝。”意思是在夜里那潔白的李花醒目,在白天,那艷紅的桃花耀眼,梨花因為色白它在夜里看起來與李花相同,所以“映面”二字頗有講究,點明了光和色的關系。只有梨花這類白色的花卉才會在月夜的朦朧中顯示它的明麗,在這特有的環境中表現出它的特有美。詞人再細看那梨花的姿態就更覺得嫵媚動人了。其態若何?詞人用了“嬌顰”二字來表現,把它比喻為病心捧腹、皺眉嬌嗔的美女西施。“依約識嬌顰”意思是隱隱約約地認出它就象那因病心而顰眉的西施,愈加顯得美麗了。所以“嬌顰”兩字把梨花寫得活脫如生人,簡直呼之欲出。爾后詞人又把目光移向天空:風輕云淡,天色微藍,再看明月,月光如水。花是這樣美,天是這么好,月是這樣明,多么象那美麗的春宵啊! 四周是盎然的春意,哪還有暮秋的跡象呢?
詞的下片,詞人又深入了一步,開頭幾句把季節推到了春天:“清明池館,芳信年年好。”“芳信”即春天的信息。晏幾道《玉樓春》之八中有“梅花未足憑芳信,鉉語豈堪傳素恨”的詞中,里邊“芳信”即用此意。 詞人想到,到了清明時節,在南國是梨花開放的最好時節,年年此時它遍地盛開,池館中的春色更勝過這暮秋時節,更不這樣局限于一家一院。它會向外發展:“更向五侯家,把江梅、風光占了。”“五侯”是用典。《后漢書 ·單超傳》載:漢桓帝封單超為新豐侯、徐璜為武原侯、具瑗東為武陽侯、左琯為上蔡侯唐衡為汝陽侯。他們因為誅滅梁冀及其親黨有功。 “五人同日封侯,故后世謂之五侯。”此處“五侯”借指高門貴第,“江梅”,指近水先發之梅。詞人的意思是:到了清明時節,梨花不僅在這一隅開放,而且要占領高貴門第,對江梅也要取而代之,以至于把整個大好春光都占領下來。
詞的最后幾句表現的是詞人自己賞花聽歌、飲酒行樂的情趣:“休教寂寞,辜負向人心,檀板響,寶杯傾,潘鬢從他老。”“檀板”是用檀木制成的綽板,亦稱“拍板”,演奏音樂時打拍子用,歐陽修《答通判呂太博》詩:“舞踏落暉留醉客,歌遲檀板換新聲。”即是其例。“潘鬢”,中年而鬢發初白的意思。晉代潘岳在《秋興賦序》中說:“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白發)。”在賦中又寫道:“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后來“潘鬢”便為人到中年、鬢發初白的代詞,梨花本來是春天的花卉,為人們點綴春色。可是現在它竟然在暮秋衰颯之時獻給人們一片芳心,在秋風中怒放,實在太可愛,太可貴了。因此詞人便想到決不能讓它寂寞,更不能辜負了它的一片芳心。那么,詞人采取的是什么樣的實際行動呢?第一,聽歌賞舞,只聽得檀板聲聲,歌喉婉轉。第二,痛飲美酒,“何妨拚,一飲千觴”(《滿庭芳 ·賞牡丹》),那管它鬢發已白,銀絲似雪,隨它去吧!得行樂處且行樂。詞人就是采用這種方式來回答梨花的一片芳心,一縷柔情。
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及時行樂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在藝術手法上卻有可取之處:第一,狀物細膩、傳神,如用“瓏璁映面”狀月夜下梨花之色,細致入微,十分精妙。用“嬌顰”二字寫梨花之態,更意趣盎然。第二,詞中景物描寫具有畫境。如“天淡淡,月溶溶”,簡直象一幅淡雅的風景畫,令人神往,這樣優美的藝術境界不是多見的。
上一篇:趙文《阮郎歸梨花》詠梨花詩賞析
下一篇:阮南溪《梨花》詠梨花詩賞析